- 赵岩;祝文慧;赵晓军;殷辉;任璐;周建波;
为明确不同诱孢方法对辣椒疫霉菌孢子囊消长动态的影响,为以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为病原接种体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通过选取5种培养基并结合抹伤处理方式诱导孢子囊产生,研究在不同诱孢条件下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从产生到完全释放的变化动态差异。结果表明,5种供试培养基中,辣椒疫霉菌仅在PA、CA和V8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产生最大量分别为7.238万、3.712万、0.523万个/mL;OA和PDA培养基上未产生孢子囊。抹伤处理后,PA、CA和V8这3种培养基上最大产孢子囊量均增加,孢子囊产生最大量分别为8.412万、3.916万、0.669万个/mL,孢子囊产生时间提前,最大产孢续存期增加;其中PA培养基经过抹伤处理对辣椒疫霉菌孢子囊产生的诱导效果最佳,不仅产生的孢子囊量最多,而且抹伤处理后比未处理的培养基孢子囊产生时间提前了2 d,最大产孢续存期增加了2 d,孢子囊的释放时间增加4 d。此外,OA培养基上也有孢子囊产生,但所需的时间较长,PDA培养基上仍未产生孢子囊。
2023年04期 v.51;No.446 400-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慧琳;翟雅鑫;薛丽芳;杨春;王建明;郝晓娟;
为明确山西省山药褐腐病病原菌的种类,从乡宁县山药种植区采集发病症状典型的山药地下块茎,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菌饼接种法分析致病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地下块茎分离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代表菌株XNSY-3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初为白色后呈淡粉色,背面中间黄色,边缘粉色,气生菌丝棉絮状;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为1.08 cm/d;大型分生孢子呈马特形,稍弯曲,两端圆钝,2~3分隔,大小为(14.11~27.21)μm×(3.03~7.27)μm;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或肾形,0~1分隔,多为无隔,大小为(7.08~17.59)μm×(3.03~6.47)μm;厚垣孢子圆形或卵圆形,可由菌丝顶端或中间产生,直径3.81~11.85μm。在以ITS联合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XNSY-3与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聚于一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接种XNSY-3后,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引起山西省山药褐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
2023年04期 v.51;No.446 406-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唐秀丽;杨建敏;燕平梅;孟志龙;
为探究温度因子与葡萄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联性,基于山西省葡萄白粉病发生流行区1962—2021年的月均温度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白粉病各流行期温度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葡萄白粉病发生流行区温度序列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整个病害流行期、越冬期、发病初(盛)期及末期温度极显著上升,温度分别上升0.35、0.53、0.21、0.22℃/10 a;越夏期温度上升显著,温度上升0.11℃/10 a。山西省葡萄白粉病流行期的温度时间序列突变不统一,越冬期、越夏期和发病末期发生1次突变,发病初(盛)期发生3次突变;越冬期、发病初(盛)期和末期突变后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越夏期温度突变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流行期温度序列有不同的振荡周期,存在着多重时间尺度上的复杂嵌套结构,在不同的尺度周期中,表现出不同的冷暖交替振荡规律,总体表现为由小尺度无明显规律的剧烈振荡向大尺度有明显规律的振荡变化,第1主周期分别为越冬期9.5 a、发病初(盛)期7 a、越夏期25 a、发病末期10 a。
2023年04期 v.51;No.446 41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梁伊菲;王春伟;
由于黄芪的轮作周期缩短、连作面积连续增加,导致黄芪根腐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目前,黄芪根腐病成为限制黄芪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制约着黄芪产业的持续发展。虽然多种镰刀菌在整个种植季均可侵染黄芪,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造成黄芪根部腐烂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镰刀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形态不同,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黄芪根腐症状通常很难根据其形态学的特征加以区分,需要通过一些基因测序手段。翻译延伸因子(TEF-1alpha)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镰刀菌属的种内和种间变异和系统发育。因此,可以针对TEF-1alpha区域为靶点设计LAMP引物。为了给尖孢镰刀菌的野外和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新思路,为黄芪根腐病病害的田间快速诊断提供一个简便快速的新技术,研究针对尖孢镰刀菌翻译延伸因子(TEF-1alpha)序列设计引物,优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反应时间和温度,测试LAMP反应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构建黄芪根腐病尖孢镰刀菌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反应最适温度为62℃,最适时间为30 min;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黄芪根腐病尖孢镰刀菌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对尖孢镰刀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可达到10 pg/μL;在反应开始前加入SYBR Green I显色剂,可在反应结束后观察检测结果。
2023年04期 v.51;No.446 420-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美;赵萌萌;王雅丽;赵瑞;焦丽亚琳;牛越;张晓晨;李锐;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雌、雄星豹蛛成蛛体表感受器的类型、超微结构、形态特征和数量分布,旨在为星豹蛛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星豹蛛体表存在毛状感受器、裂缝感受器和半球状感受器3种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其中,毛状感受器种类和数量最多,包括触毛、听毛、化学感觉毛、毛状刺、棘和羽状毛,其中,触毛和听毛均在4对步足分布最多,化学感觉毛在第1步足与触肢上分布数量最多,毛状刺存在于全身各处数量非常多,棘仅在步足上有少量分布,羽状毛分布于眼附近;裂缝感受器包含单裂缝感受器和竖琴器,单裂缝感受器仅在触肢上观察到2个,竖琴器在各附肢的关节处有1~2个;半球状感受器聚集于眼的周围。星豹蛛体表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在雌、雄成蛛体表没有显著区别,同种感受器在不同部位数量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2023年04期 v.51;No.446 427-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