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专题:玉米全产业链创新

  • 基于全基因组选择预测玉米籽粒含水率

    董春林;张利;李昊洋;宋莹璐;张鹏艳;张正;卜华虎;常建忠;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玉米成熟期籽粒含水率是玉米机械化粒收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培育成熟期低籽粒含水率的玉米品种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籽粒含水率受复杂数量性状控制,单靠表型选择效率较低,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能够对复杂数量性状进行快速筛选改良。在忻州和榆次2个地点对组配的250份玉米杂交种的籽粒含水率进行鉴定,结合基因型数据,利用9种GS模型开展全基因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平均籽粒含水率为21.51%,变异系数为5.31%,广义遗传力为0.41,特殊和一般配合力方差比值σ~2_(SCA)/σ~2_(GCA)为0.20,表明玉米杂交种的籽粒含水率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全基因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9个GS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平均为0.592,其中,rrBLUP、RKHS、BayesC、SVM等4个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准确度均为0.600,LASSO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最低,为0.572;当标记密度为2 000个、训练群体大小为70%时,预测准确性就能达到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rrBLUP模型对4 700份玉米杂交种GMC进行预测,发现Top 100杂交种的籽粒含水率平均为22.63%,Bottom 100杂交种的籽粒含水率平均为18.56%。选择籽粒含水率预测结果的Bottom 100杂交种进行育种,新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相对于Top 100降低4.08%,相当于17.98%的增益。

    2025年05期 v.53;No.46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表型性状的玉米穗质量预测模型

    蒋艳玲;石江;唐善勇;李申斐;胡方乾;谭先明;夏超;兰海;杨宸尧;杨峰;

    为构建精准的玉米穗质量预测模型,并为玉米高产育种及精准田间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以281个玉米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测定花期、株型、穗位叶和果穗4个类别共32个农艺性状,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穗质量预测模型,并在不同训练集比例下进行超参数调优以评估模型表现,通过集成策略生成集合均值模型,并对影响穗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各模型经超参数调优后表现各异,RF与SVM在训练集与测试集间保持较好的稳健性;ANN表现依赖样本规模,在50%~70%训练集比例下易过拟合,而在80%训练集时误差显著降低。MLR虽整体拟合度低于非线性模型,但仍展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集合均值模型表现普遍优于或接近最优单一模型。在训练集比例为80%下,基于果穗性状(粒质量为主要贡献因子)构建的穗质量集合均值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2为0.95,均方根误差为7.6 g,相对均方根误差为5%)。基于株高、雄花主轴长、穗位高等株型性状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一般(R~2为0.34),但可用于生育早期的穗质量预测;仅基于开花期或穗位叶性状构建的模型预测能力有限(R~2≤0.11)。

    2025年05期 v.53;No.465 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同区域覆膜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陈阔;吴健龙;韩浩然;郭正宇;宫帅;陈丽;王浩宇;高飞;张中东;

    为阐明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产的综合效应,在山西省忻州(半湿润)、长治(湿润)及大同(干旱)3个典型生态区,系统评价膜侧播种(FFS)、膜上播种(FPM)与不覆膜(CK)3种栽培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生理性状、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FFS和FPM处理改善了土壤水热条件,促进了玉米营养生长,缩短了总生育期,增加了玉米营养生长阶段的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其中,FFS处理在玉米生长后期还能有效维持中深层土壤含水率和叶片SPAD值。在产量方面,覆膜处理在3个区域均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其中,FFS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突出,在忻州、长治和大同地区分别较CK增产19.2%、17.7%和26.8%;FPM处理在3个区域的增产为5.2%~24.5%。FFS处理在3个区域经济效益均最高,3个区域的净利润分别高达5 850.3、15 750.4、4 815.8元/hm~2;FPM处理的净利润则分别为2 580.2、12 210.3、4 140.3元/hm~2。综上,FFS处理在产量潜力、经济效益及环境适应性上的综合优势远超FPM处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具推广价值的玉米高效栽培模式。

    2025年05期 v.53;No.465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秸秆还田模式对旱地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王思宇;邢鲲;贺润平;刘骉;孙东宝;赵飞;

    为了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旱地玉米大斑病、穗腐病和玉米螟的发生以及产量的影响,在固定玉米田开展长期定点试验,其中,主区设春还田和秋还田2个处理,副区设3个还田深度(15、30、45 cm)和2个还田量(半量、全量还田),系统评估还田时间、还田深度和还田量对旱地玉米大斑病、穗腐病和玉米螟发生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而言,秋还田比春还田低12.24%;春还田模式下,半量还田比全量还田低13.32%;秋还田模式下,不同还田量间差异不显著。对于玉米穗腐病病情指数而言,与秋还田相比,春还田穗腐病病情指数降低;还田深度45 cm比还田深度15 cm显著降低30.43%;全量还田比半量还田降低4.29%。对于玉米螟危害率而言,春还田比秋还田降低21.64%;还田深度45 cm比还田深度15 cm显著降低51.82%,还田量对玉米螟危害的玉米被害株率无显著影响。在产量方面,秋还田+全量还田可以提高旱地玉米产量;还田深度为30 cm时的玉米产量较高。因此,依据不同地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差异,可以采用秋还田+半量还田的措施抑制大斑病等气传病害发生,采用春还田+还田深度(30~45 cm)的措施防控穗腐病与玉米螟等土传病害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

    2025年05期 v.53;No.465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甘薯糯玉米间作的产量及效益分析

    于建伟;崔福柱;石丽婷;段永红;

    甘薯与糯玉米间作虽具提升土地利用率与产量的潜力,但其在山西中部的适应性与效益尚缺乏系统评估。为了探索甘薯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在山西中部地区的应用效果,以优质晋糯18号糯玉米与秦薯5号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甘薯单作、糯玉米单作和甘薯糯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系统比较不同模式下作物的生长特性、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覆膜早播条件下,甘薯糯玉米间作模式有效抑制了糯玉米株高的过度生长,维持了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提高了双穗率;同时,间作抑制了甘薯主蔓与总蔓长度的延伸,降低了徒长导致的产量损失风险。间作土地当量比(LER)为1.27,较单作模式表现出显著的产量优势。经济效益分析显示,间作总产值为11.39万元/hm~2,显著高于糯玉米单作;间作纯收入为10.59万元/hm~2,分别较甘薯单作与糯玉米单作提高1.20%和92.0%。产投比依次为甘薯糯玉米间作(14.3∶1.0)>甘薯单作(11.8∶1.0)>糯玉米单作(9.8∶1.0)。综上,覆膜条件下甘薯糯玉米间作模式在提升产量与经济效益方面效果良好,具备在山西中部地区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2025年05期 v.53;No.46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小米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申敏;成锴;姜龙波;祁丽婷;

    为了探究不同谷子品种小米品质间特征差异,构建品质综合评价体系,进而筛选优质品种,以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种植的9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小米营养品质(水分、蛋白质、粗脂肪、淀粉、纤维、直链淀粉、15种氨基酸)、外观品质(L~*、a~*、b~*、CCI)和蒸煮品质(7个RVA值)等32项相关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不同谷子品种小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谷子品种中,除纤维含量外,其他31个小米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谷子品种小米品质指标间差异较大。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蛋白质、脂肪、赖氨酸、脯氨酸、橘色指数、峰值黏度、回生值可作为评价小米品质的核心指标,并建立了小米品质评价模型,筛选出综合得分前2位的谷子品种长谷4号和长生16,该结果与隶属函数法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这2个谷子品种的小米综合品质表现优异。

    2025年05期 v.53;No.465 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薏苡种间杂种F1主要农艺和总苞性状的杂种优势特征

    李祥栋;陆秀娟;郭超;魏心元;曾涛;潘虹;高爱农;石明;

    为探究野生—栽培薏苡种间F_1杂种在主要农艺性状和总苞性状的杂种优势特征,选取六谷、安薏1号、义县薏苡和锦州薏米等4份栽培型材料为母本,六谷珠子、钢城念珠薏苡、铁薏苡和六角芦素等4份野生种为父本,按照NCⅡ遗传设计共配置16个种间杂交组合,分析其8个主要农艺性状及5个总苞性状的中亲优势及超亲优势特点。结果表明,16个野生—栽培薏苡种间F_1杂种8个农艺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为-35.1%~80.1%,超高亲优势为-50.0%~53.3%,在株高、着粒层、主茎粗、叶长、叶宽和主茎节数性状上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更为明显,分枝节位倾向于高值亲本,而分蘖数则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5个总苞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为-13.7%~69.8%,超高亲优势值为-45.1%~27.5%,总苞性状的百粒质量、长度、宽度和周长表现出较强的中亲优势;但是,总苞性状圆度具有超高亲优势,使杂种F_1更为接近圆形。与双亲相比,野生—栽培薏苡种间F_1杂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出更强生长势,而且以南方亚热带栽培种为母本更容易出现超亲组合,总苞性状则更倾向于野生种而且表现超中亲优势特点。

    2025年05期 v.53;No.465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及相关性状演变分析

    李敏敏;朱治佳;孙晓慧;邱牧;赵杨;张继雨;张正睿;

    为加快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改良,研究对2019—2023年我国112个黄淮海地区国审大豆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演变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3年黄淮海地区选育的夏播大豆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呈增加趋势;株型全部为收敛型,结荚习性以有限结荚习性为主;产量相关因素的有效分枝数无显著变化趋势,熟期较为稳定,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百粒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试验产量与百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2019—2023年黄淮海国审大豆主要是通过提升百粒质量的方式提高产量。从改良大豆株型提升产量的角度考虑,在维持匀植和高密度种植模式的前提下,应致力于优化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茎秆结构,在保持抗倒伏的同时,挖掘主茎节结荚潜力、稳定有效分枝数,并通过提高百粒质量等途径,实现大豆产量的提升。

    2025年05期 v.53;No.465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SNP标记的80份雪茄烟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杜帅斌;李媛;向小华;焦芳婵;夏长剑;陈德鑫;郭栋;颜统晶;梁滢玥;吕洪坤;

    为了满足我国雪茄烟叶生产需求,海南、云南、四川等雪茄烟叶主产区积极引进国外雪茄烟叶品种进行试种,通过分析国外引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去除重复引进种质和优良雪茄烟叶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5K mGPS液相芯片对80份雪茄烟叶种质资源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型检测,一共得到1212个高质量的SNP位点。通过计算多态性指标发现,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的变化范围为0.05~0.50,平均值为0.19;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0905~0.3750,平均值为0.23;杂合率大于2%的有18份,大于5%的有3份,80份雪茄烟叶种质资源间的位点遗传多样性较低。通过Admixture软件分析80份雪茄烟叶种质资源的遗传组分和群体结构,将供试材料分成7个亚群,7个亚群之间基因交流不频繁,群内遗传背景单一,少部分材料具有混合的遗传背景。利用plink软件计算IBS遗传距离,通过精准鉴定,去除3份重复种质并准确区分其余相似种质。

    2025年05期 v.53;No.465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干旱处理对不同抗旱类别小麦品质及种子活力性状的影响

    桑萌育;杨莉;李珍妮;王春平;赵德辉;

    通过探讨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别小麦品质及种子活力性状的影响,可为小麦品质和种子活力改良提供指导。研究选用37个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设置干旱处理和正常灌水2种生长条件,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收获籽粒的蛋白质、湿面筋和淀粉含量;同时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发芽势与发芽率、芽长与根长、芽鲜质量与根鲜质量、芽干质量与根干质量。结果表明,正常灌水下收获籽粒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干旱处理;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发芽势、发芽率和芽长在干旱处理下显著高于正常灌水;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芽干质量、根干质量对干旱处理响应不显著。对于不同抗旱级别小麦,干旱处理下中等抗旱型品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灌水,淀粉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灌水;抗旱型品种和干旱敏感型品种的各项性状在2种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但抗旱型品种的根长在2种条件下都显著高于中等抗旱型和干旱敏感型品种。综上,抗旱型品种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生长势和品质稳定性,通过干旱胁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种子发芽率等性状;且不同抗旱类别小麦在品质及种子活力性状方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

    2025年05期 v.53;No.465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叶片氮含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

    郭新惠;乔星星;赵钰;王超;冯美臣;肖璐洁;宋晓彦;张美俊;杨武德;李广信;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叶片氮含量的高光谱响应机制,进而实现冬小麦叶片氮含量的高光谱遥感监测,以65份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0(N1)、100(N2)、200(N3)kg/hm~2等3个氮肥梯度,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特征波段,结合随机森林(RF)和BP神经网络(BPNN)构建基于无人机高光谱的冬小麦叶片氮含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冬小麦叶片氮含量在不同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同一生育时期下的冬小麦叶片氮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小麦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光谱区域(780~1021 nm)对施氮水平的变化更为敏感,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构建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冬小麦叶片氮含量监测模型发现,N2处理下的SPA+BPNN模型表现最佳,校正集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807、3.173 mg/g、2.279%,验证集的R~2、RMSE和RPD分别为0.802、3.201 mg/g和2.246%。

    2025年05期 v.53;No.465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金花菜种子萌发和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缓解效应

    夏瑾华;刘佳凝;

    为明确甜菜碱缓解金花菜种子萌发和实生苗生长发育干旱伤害的作用机理,以上海金花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金花菜种子和实生苗在干旱胁迫下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外源甜菜碱对其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金花菜种子萌发和实生苗生长发育可耐受的PEG-6000浓度阈值为5%。在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0.4%~0.8%甜菜碱处理可显著提高金花菜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显著增加金花菜种子萌发苗和实生苗的株高、主根长、根数、叶片数、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促进其WRKY转录因子、蛋白TIFY8、转录因子MYB13、NAC转录因子47、ABC转运A家族成员7、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2和乙烯反应转录因子ERF110等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其MDA含量。整体来看,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甜菜碱可以显著缓解干旱胁迫对金花菜种子萌发和实生苗生长发育的伤害。

    2025年05期 v.53;No.465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海拔梯度下不同粒色青稞品种(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变化

    旺姆;谢汝婷;巴桑玉珍;羊海珍;顿珠加布;

    为了通过初步阐明不同粒色青稞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对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为海拔梯度调控青稞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80份不同粒色的青稞品种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于林芝、拉萨、日喀则3个不同海拔梯度地区进行种植试验,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青稞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海拔梯度升高,其株高先增加后降低,穗长、穗粒数、有效分蘖数及总分蘖数无显著变化;在抗倒伏方面,3个地区种植的80份青稞品种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林芝,58.75%的青稞品种倒伏;在拉萨和日喀则,15%的青稞品种倒伏,其中ZDM5736和藏0786这2个材料有1/5出现倒伏。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穗长与穗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分蘖数与总分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地区均可将参试品种分为5类,且第2类株高均为最低,可作为抗倒伏种质资源。随海拔梯度升高,73.75%的青稞蛋白质含量降低,45%的青稞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46.25%的青稞维生素E含量降低,81.25%的青稞花青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40%的青稞膳食纤维含量升高。

    2025年05期 v.53;No.465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羊粪提前施用对饲用油菜及后茬烤烟的影响

    宋艳丹;李鹏;吴照辉;王孟孟;徐文正;刘巧真;韩会阁;张睿;胡梦梦;郭芳阳;陈广晴;

    为了改良土壤环境、提高烟叶产质量,采用大田试验,设置种植油菜并施用羊粪量3.0(低施)、4.5(中施)、6.0(高施)t/hm~2等3个处理,同时设置种植油菜不施羊粪和不种油菜施用羊粪3.0 t/hm~2 2个对照,分析不同处理对饲用油菜及后茬烤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羊粪可以显著提高饲用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可以明显提升烤烟团棵期和现蕾期长势,其中现蕾期高施羊粪处理的烤烟株高较不施羊粪增加了89.35%。与不施羊粪对照相比,中施和高施羊粪处理显著增加了现蕾期烤烟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不种油菜对照的根体积增加最为明显;施用羊粪处理烟叶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较不施羊粪和不种油菜对照均显著提升,中施羊粪处理的烟叶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分别比不施羊粪对照提高了26.92%、53.51%、15.09%。施用羊粪处理改善了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提升了感官质量。冬闲烟田种植油菜并提前施用羊粪,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促进后茬烤烟生长发育、提升烟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其中,施用4.5 t/hm~2羊粪量效果最好。

    2025年05期 v.53;No.465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对沙地土壤性质及中科羊草生长的影响

    李文琪;张鑫;田亮;张凯煜;李强;亢福仁;高茫;

    通过大田试验,选用不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按相同比例和用量与土壤调理剂进行复配,然后按一定用量施于沙地,与沙土混合均匀,研究鼠李糖脂(T1)、槐糖脂(T2)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对沙地土壤性质及中科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T1、T2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降低27.7%和20.9%,土壤容重分别降低5.9%和2.9%,pH值分别降低2.3%和1.8%,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91.1%和39.8%,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221.1%和90.2%,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6.7%和41.7%,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233.2%和122.1%,株高分别提高53.8%和46.3%,生物量分别提高360.3%和296.9%,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7.0%和14.3%。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CK和T1、T2处理的综合评分分别为-2.99、2.24、0.74,排名依次为T1>T2>CK,其中,处理T1综合评分最高。综上,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善沙土的理化性质和促进中科羊草的生长,其中,鼠李糖脂复配土壤调理剂的综合改良效果最佳。

    2025年05期 v.53;No.465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脲酶抑制剂对植物生产力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贾瑞峰;高璐阳;沈彦辉;肖晨星;李婷婷;陈宏坤;武良;

    为明确脲酶抑制剂(NBPT)对植物生产力与土壤环境的影响,探究最佳施氮量与NBPT含量,选用公开发表的10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NBPT对植物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肥料偏生产力、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硝态氮(NO_3~--N)含量、NH_3挥发量、CO_2、CH_4、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相比,在尿素中添加NBPT可显著提高种植区域作物的产量,增产率达11.1%,生物量增幅为12.6%,作物氮素吸收量提升5.7%,氮肥利用率提高18.8%,土壤NH_4~+-N含量增长5.9%,可显著减少NH_3和温室气体的排放。NBPT对氨挥发的抑制效果受土壤pH条件的显著影响,在中性至弱碱性(pH值为6~8)条件下NH_3挥发量和NH_3挥发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68.8%和63.6%;而在极端酸碱性条件下抑制效果较弱或不存在。NBPT的减排效率与施氮水平呈非线性关系,仅在中等氮投入水平(150~300 kg/hm2)下对NH_3挥发损失率产生显著抑制,降低32.2%,在较低或较高施氮条件下则无显著影响。综上,施氮量为180~225 kg/hm~2、NBPT含量为1.0%~2.5%的优化施肥管理可较大程度提升植物生产力,改善土壤环境。

    2025年05期 v.53;No.465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

  • 冬枣低温贮藏中保鲜处理对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冯梅;王华强;陈存坤;肖莉娟;曹亚军;陈刚;黄鹏;

    为探究多种保鲜处理对冬枣在低温贮藏期间生理和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冬枣初红果、半红果和全红果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卵磷脂、糯米油、卵磷脂+糯米油(卵+糯)、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于-2~-1℃和-3~-2℃低温贮藏,测定冬枣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呼吸强度等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1℃和-3~-2℃贮藏条件下,卵磷脂和1-MCP处理均能显著抑制初红果和半红果的呼吸强度,而全红果(除糯米油处理外)的呼吸强度下降较慢,卵磷脂处理在0、20、65、75 d效果尤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硬度保持方面,1-MCP和卵+糯处理显著延缓了冬枣的软化,全红果在65 d(1-MCP处理)和75 d(卵+糯处理)时的硬度显著高于对照,而半红果在75 d(1-MCP处理)时的硬度最高。此外,卵磷脂和1-MCP处理有效减缓了初红果和半红果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而全红果的可溶性固形物下降速度普遍较快。在好果率方面,卵磷脂和1-MCP处理显著延缓了初红果和半红果的劣变,但全红果在1-MCP处理下好果率下降较快,至75 d时所有处理的好果率均降至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冬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与呼吸强度、硬度、好果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呼吸强度与硬度、好果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硬度与好果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半红果的贮藏效果最佳,其次是初红果,全红果最差;初红果和半红果在-3~-2℃下贮藏效果最优,卵+糯处理对初红果的保鲜效果最佳,而糯米油处理则更适合全红果的保鲜。

    2025年05期 v.53;No.465 15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UV辐射结合壳聚糖涂层处理对甜樱桃采后保鲜品质的影响

    薛明珂;张迪;张雯;

    为防止甜樱桃采后发生不良变化和延长其货架期,以美早甜樱桃为试验材料,采用UV-B(21.6 kJ/m~2)、UV-C(21.6 kJ/m~2)紫外线辐射和1%壳聚糖(CS)涂膜3种单因素及联合因素对甜樱桃进行处理,并以不进行任何处理为对照,共计7个处理,并在4℃下贮藏28 d,检测不同处理下甜樱桃采后品质指标。结果显示,与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相比,UV/CS处理的果实品质保持得更好;UV/CS处理能显著抑制甜樱桃果实硬度、总花青素(TAC)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OX)的下降,以及失重率和总可溶性固形物(TSS)的上升;尽管2种紫外线都对维持果实品质有一定效果,但与UV-B处理相比,UV-C处理的甜樱桃果实中总酚类化合物(TP)含量更高,抗氧化活性也更强。综上,壳聚糖、紫外线(UV-B和UV-C)与冷贮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效果最佳,能显著抑制质量损失和TSS的增加,并使果实硬度、AA、AOX、TAC和TP含量达到最高。

    2025年05期 v.53;No.465 16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