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生物技术

  • 谷子CHs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孙卓楠;付振鑫;孙玉荣;刘旭;张宝俊;

    查尔酮合酶(CHs)是植物类黄酮途径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了Xiaomi中CH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系统进化、理化性质、蛋白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同时含有Chal_sti_synt_C和Chal_sti_synt_N保守域的谷子CHs基因33个,分布于1、2、4、5、7、8、9号染色体,其中在8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为11个,编码氨基酸平均数目423个,蛋白分子质量为16.74~57.50 ku;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Hs家族基因同源性较高,且该家族成员含有响应水杨酸和生长素等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及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不同基因在种子、根、茎、叶和穗之间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其中SiCHs2、SiCHs27和SiCHs32基因在茎部表达量高,SiCHs18基因在根部表达量高;转录表达分析表明,受禾生指梗霉菌胁迫,22个SiCHs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类黄酮、花青素等物质合成及水杨酸、生长素等激素合成途径显著富集。综上可见,SiCHs2、SiCHs27和SiCHs32基因可能参与茎部生长调控,SiCHs18基因可能参与根部生长调控,CHs家族基因可通过合成抗病类次生代谢产物及调控激素来响应病原菌侵染。

    2022年03期 v.50;No.433 28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谷子CAD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分析

    任晓庆;王波;欧阳春平;丁鑫炎;樊洁晶;高建华;

    木质素类型、含量等与谷子茎秆的强度具有密切关系,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是木质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为探究谷子木质素合成过程中CAD基因家族的结构和功能,为CAD基因家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在已知全基因组序列的xiaomi中共鉴定到13个SiCAD,分布于谷子1、2、4、6、7、9号染色体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iCAD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亲缘关系、理化性质分析以及结构预测和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iCAD与狗尾草CAD的亲缘关系最近,且与豫谷1号CAD基因家族的同源性极高。13个SiCAD分属3个亚类,依次含有2、8、3个基因;结构预测结果显示,13个基因均为断裂基因,包含外显子数目为3~8个。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第1亚类基因SiCAD1具有时空表达差异性,在晋谷21号和xiaomi的茎中高表达,推测该基因编码谷子木质素生物合成的主要酶;第2亚类的SiCAD5和SiCAD8在晋谷21号和xiaomi的茎中也高表达,该基因可能也是谷子重要的CAD基因;其余SiCAD的表达量相对较低或不表达。

    2022年03期 v.50;No.433 28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豆转录因子GmWIN1-1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蔡桂萍;黄旭升;史先飞;李润植;张莉;

    为挖掘参与大豆胁迫应答的调控基因,研究聚焦大豆转录因子WAX INDUCER1(WIN1/SHN1)家族成员的鉴定和功能分析,以拟南芥AtWIN1编码序列为索引,在大豆转录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鉴定获得1条编码大豆GmWIN1-1转录因子的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qRT-PCR技术分析GmWIN1-1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征及其在大豆各组织中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570 bp,编码18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21.2 ku,理论等电点为8.45,为亲水性蛋白。GmWIN1-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元件为无规则卷曲,三级结构建模与模板5wx9.1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45%,为单体蛋白。多序列比对揭示GmWIN1-1与AtWIN1相似性最高。保守基序分析表明,WIN1蛋白具有3个基序,即AP2保守基序、中间基序、C端基序。系统发育分析显示,GmWIN1-1与MtWIN1亲缘关系较近。PlantCARE软件预测,GmWIN1-1启动子含有多个响应逆境胁迫的核心顺式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GmWIN1-1在大豆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在花器官中表达量最高。干旱胁迫条件下,GmWIN1-1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小幅度下降而后快速上调再下降的趋势。大豆GmWIN1-1转录因子在大豆各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并且可能介导大豆干旱胁迫应答的调控。

    2022年03期 v.50;No.433 296-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干旱胁迫下偏关苜蓿保护酶及转录组差异性分析

    卫凯;朱慧森;岑慧芳;程映杰;

    当前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干旱严重制约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偏关苜蓿(Medicago sativa ‘Pianguan’)是山西地方品种,具有抗寒、抗旱性强以及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研究采用20%PEG对偏关苜蓿苗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0(对照组)、72 h(干旱组),测定叶片SOD、POD、CAT和APX活性,利用高通量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对照组和干旱组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偏关苜蓿干旱组的SOD、POD、CAT及APX的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结果共得到79 794个Unigene,平均长度1 018 bp,对照组和干旱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和下调表达数量分别是2 715、3 15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表明,对照组和干旱组的基因功能在代谢过程、催化活性、金属伴侣活性、抗氧化活性和酶调节活性差异显著;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在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显著富集。研究获得干旱胁迫下偏关苜蓿对照组与干旱组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发现bHLH35、ERF25、PCF7、RF2b等转录因子在偏关苜蓿响应干旱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转录因子与苯丙氨酸酶、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光合作用蛋白、淀粉酶以及蔗糖合酶有关的基因可作为偏关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候选基因。

    2022年03期 v.50;No.433 303-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Mimics转染PC12细胞条件的优化

    任静;郝琴琴;成俊丽;李鹏飞;

    PC12作为模式细胞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研究。为探究高效、低毒的PC12的细胞转染方法,试验采用化学转染法,以带有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NC mimics作为外源基因,分别用RFect、D-Portal、TransIntro~(TM)EL、Lipofectamine 3000和Lipofectamine 2000等5种转染试剂转染PC12细胞以筛选最佳转染试剂;然后设置NC-FAM mimics浓度为50、60、70、80、90、100 nmol/L,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在最佳转染试剂下的荧光信号对转染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不同转染试剂对PC12细胞的转染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TransIntro~(TM)EL转染后荧光强度最高,D-Portal、Lipofectamine 3000和Lipofectamine2000转染后荧光信号次之,RFect转染后荧光信号最弱;且不同处理对细胞损害无显著差异。以TransIntro~(TM)EL作为最佳转染试剂进一步优化NC-FAM mimics转染浓度发现,荧光强度随NC-FAM mimics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且在NC-FAM mimics浓度为70 nmol/L时荧光信号最强;此外不同浓度下的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综上可见,以TransIntro~(TM)EL作为转染试剂、NC-FAM mimics浓度为70 nmol/L时,转染后PC12细胞荧光强度最高,转染效果最好。

    2022年03期 v.50;No.433 314-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雨生红球藻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赵春超;张宏江;臧敦秀;崔红利;李润植;

    单细胞光自养雨生红球藻富集虾青素(AST)和三酰甘油(TAG)的合成调控机制目前还未得到解析。以雨生红球藻-797株系为试验材料,克隆编码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HpPDAT)的基因、鉴定酶蛋白理化特征和分析不同光质下的表达谱。结果显示,基于雨生红球藻转录组数据,鉴定获得一条编码HpPDAT的cDNA序列,全长3 138 bp,编码978个氨基酸,蛋白的分子式为C_(4437)H_(6997)O_(1396)N_(1289)S_(38),分子质量为101.95 ku,理论等电点为6.15。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pPDAT具有LCAT家族典型保守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pPDAT与微藻中的PDATs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高等植物的PDATs亲缘关系较远。不同光质(白光、高白光、高蓝光、紫外和白光+紫外)条件下HpPDAT基因的表达谱分析揭示,与黑暗条件下的藻细胞相比,所测光质条件下藻细胞HpPDAT基因的表达均上调,特别是高蓝光(10 000 lx)显著促进了HpPDAT基因的表达,表达量达到黑暗条件下的9.6倍;不同光质条件下的细胞脂质合成发现,光照处理的总脂积累量要明显高于黑暗处理。HpPDAT的表达量与总脂的积累量呈现出一致性,在高蓝光处理下获得了最高的总脂积累量(27%),是黑暗处理的1.9倍。

    2022年03期 v.50;No.433 319-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遗传育种

  • 苗期冷冻法快速鉴定小偃麦衍生系的抗寒性

    郭慧娟;常利芳;乔麟轶;李欣;张树伟;陈芳;贾举庆;畅志坚;张晓军;

    小麦是一种喜凉作物,但也容易受到寒害的威胁,利用近缘物种进行抗寒性改良是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为了建立一种室内快速鉴定小麦苗期抗寒性强弱的方法,为小麦抗寒种质筛选服务,也为小麦抗寒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试验以苗期冷冻成活率为指标,结合田间越冬性调查,对29份源于中间偃麦草或长穗偃麦草的小偃麦衍生种质进行了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获得具有显著差异的抗寒性结果,试验材料的抗寒系数在0.77%~100%均有分布,其中有4份材料的苗期抗寒系数大于90%,分别为16W16-1、CH15132、CH7034、CH1677,其具有优良的苗期抗寒性。越冬性鉴定结果表明,田间冻害等级最大为6级,最小为2级,变异系数为31.04%;对田间冻害等级与室内冷冻成活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06,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有效鉴定小麦品种的抗寒性。抗寒系数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寒系数可显著影响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且与产量呈正相关。

    2022年03期 v.50;No.433 327-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生理生化

  • 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对低钙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莉;韩玲娟;张毅;侯雷平;李斌;

    为了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对低钙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津优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椰糠盆栽,通过减少Hoagland营养液中钙的用量来模拟低钙胁迫,测定了黄瓜幼苗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光合色素含量,研究了不同处理下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低钙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显著减少,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叶片受到伤害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细胞膜受到损伤相对电解质渗透率显著升高,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引起光合作用的降低,Pn、Tr、Gs、Ci均显著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ETR、qP均显著降低,NPQ显著升高。施加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的处理,低钙胁迫黄瓜幼苗的生长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植株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升高,相对电解质渗透率显著下降;施加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能够促进低钙胁迫下叶绿素的积累,增强黄瓜幼苗光合能力,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显著提高,黄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ETR和qP显著提高,NPQ显著下降。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能够有效缓解低钙胁迫对黄瓜幼苗的抑制作用,提高黄瓜幼苗对低钙胁迫的耐受性。

    2022年03期 v.50;No.433 336-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3种花香调节剂对矮牵牛花香性状的影响

    张雅静;郝瑞杰;杨姝婷;张忠强;常珺;邱晨;

    芳香是花卉重要的观赏性状和品质特征,调控花卉芳香成分的挥发能有效促进芳香植物的合理应用,并提高其经济价值。为系统地研究外源植物花香调节剂处理对植物花香性状的影响,研究以地毯蓝矮牵牛为试验材料,选用正钒酸钠、槲皮素、甘草酸分别喷施盛花期花朵,同时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处理前后的花朵进行挥发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喷施正钒酸钠、槲皮素和甘草酸后地毯蓝矮牵牛花朵总挥发量分别降低93%~98%、92%~94%和72%~93%;对照组中地毯蓝矮牵牛主要挥发成分为苯甲酸甲酯,正钒酸钠、槲皮素和甘草酸处理后主要挥发成分则分别改变为2-甲基丁酸甲酯、β-蒎烯和乙酸乙酯等。研究所选用的3种外源植物花香调节剂对地毯蓝矮牵牛的主要挥发物苯甲酸甲酯的挥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能够通过改变挥发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从而改变矮牵牛的花香性状,该喷施花香调节剂的方法明显降低了矮牵牛浓郁花香,适宜在园艺观赏等应用方面推广。

    2022年03期 v.50;No.433 346-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重庆潼南三叶青与安徽黄山三叶青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彭保江;尹明华;蔡红;陈荣华;

    为了探究不同产地三叶青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性,为三叶青品种的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重庆潼南三叶青(CQ-TN)和安徽黄山三叶青(ANH-HSH)为材料,测定其叶长、叶宽、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CQ-TN和ANH-HS间的叶长差异不显著,而CQ-TN和ANH-HS间的叶宽存在极显著差异;CQ-TN的平均叶形指数极显著小于ANH-HSH;CQ-TN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瞬时羧化速率(CUE)极显著低于ANH-HSH,而CQ-TN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ANH-HSH,但差异不显著;CQ-TN的Fv/Fm、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小于ANHHSH,而CQ-TN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大于ANH-HSH,但均无显著性差异;CQ-TN的叶绿素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ANH-HSH。

    2022年03期 v.50;No.433 356-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耕作与栽培

  • 行株距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李长红;

    为明确等行距及宽窄行不同行株距变化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郑1307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取田间试验方法,在同一密度18.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3个等行距处理(行距30 cm、株距18.4 cm(T1),行距40 cm、株距13.8 cm(T2),行距50 cm、株距11.1 cm(T3))和2个宽窄行处理(行距40 cm+30 cm、株距15.8cm(T4),行距50 cm+40 cm、株距12.3 cm(T5))不同行株距变化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T3>T5>T2>T4>T1,宽行距短株距有利于生育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势(LAD)宽窄行处理均高于等行距处理,且随着行距的增加、株距的缩小呈降低趋势,T4处理的LA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4、T5处理出苗后75 d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较T2处理分别增加9.76%、8.89%;光合势(LAD)呈现出和SPAD值相同的变化趋势,鼓粒—成熟期T4、T5处理的LAD值较T2处理分别增加38.69%、28.83%。夏大豆行株距变化对株高、底荚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对单株有效分枝、百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不同行株距以T4处理产量最高,比等行距T1、T2、T3处理分别增产18.21%、22.60%、26.10%,比宽窄行T5处理增产6.23%。宽窄行处理行距40 cm+30 cm、株距15.8 cm有利于夏大豆干物质的积累、光合特性的改善与产量的提升。

    2022年03期 v.50;No.433 364-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浅埋滴灌深度和种植密度对蓖麻产量的影响

    齐金全;李晓娜;朱雪倩;乔文杰;韩雯毓;贾娟霞;韩新奇;孙晓梅;陈德飞;刘杨;何智彪;

    为了探究蓖麻节水高产、节本增效的生产实用技术,试验以矮秆蓖麻杂交种通蓖16号、通蓖18号为材料,采用浅埋滴灌深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种植密度为裂区的再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浅埋滴灌深度和种植密度对矮秆蓖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浅埋滴灌种植方式间、品种间、种植密度间、品种与种植密度间的籽粒产量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滴灌管埋在土壤中的籽粒产量比裸露地表的高,埋深浅一点的籽粒产量比深埋的产量高,滴灌管埋深为3 cm的蓖麻籽粒产量最高。在浅埋滴灌管埋深为3 cm时、行距为75 cm下,通蓖16号、通蓖18号籽粒产量均随种植株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而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种植株距为50~60 cm时2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出现峰顶;利用回归方程拟合得出,当通蓖16号种植株距为58.32 cm时,籽粒产量最高,为3 735.80 kg/hm~2;当通蓖18号种植株距为56.20 cm时,籽粒产量最高,为3 135.96 kg/hm~2。采用浅埋滴灌种植增产可达15%~25%,且减少了整地的筑埂、浇地作业等生产环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尤其是在无法浇灌的坡地上采用浅埋滴灌种植蓖麻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2022年03期 v.50;No.433 37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

  • 羊肚菌不同菌基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宋崴;王翔;马玉敏;张玉萍;王芳;

    为探讨山西省羊肚菌不同菌基对土壤性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摸索适合山西地区的羊肚菌栽培方式和食用菌生产肥料的循环利用途径,为山西地区羊肚菌生产及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试验以羊肚菌种植大棚土壤为对照,选取草炭、香菇菌糠和有机肥作为添加材料,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进行检测,并采用PCR-DGGE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检测羊肚菌子囊果的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添加香菇菌糠和有机肥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分别达到26.83、36.01 g/kg,碱解氮含量分别达82.29、87.60 mg/kg,过氧化氢酶活性为18.40、19.11 mg/(100 g·h);细菌的香农指数为3.029和3.131,真菌的香农指数为3.284和3.295,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添加有机肥后,羊肚菌钙、钾、镁含量分别达到了944.20、25 857.90、1 838.40 mg/k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与羊肚菌矿质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羊肚菌栽培土壤添加香菇菌糠和有机肥后土壤性质得到显著改善,羊肚菌品质得到一定的提升。

    2022年03期 v.50;No.433 37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10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添加脱硫石膏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周宾;

    盐碱地作为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保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脱硫石膏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土壤理化性质,为明确脱硫石膏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和最佳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设脱硫石膏5 t/hm~2(T1)、脱硫石膏10 t/hm~2(T2)、脱硫石膏15 t/hm~2(T3)3个处理,同时以不添加脱硫石膏为对照(CK),研究不同用量脱硫石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生长性状及小区实测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能够显著降低土壤pH值、容重和水溶性盐总量,且均随着用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T2处理下,综合改良效果最优,土壤pH值降幅为6.8%~8.6%,容重降幅为1.0%~3.7%,水溶性盐总量降幅为52%~71%。添加脱硫石膏处理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水稻生长受到的盐碱胁迫降低,水稻瘪粒率显著降低,水稻株高、穗长、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显著提高,其中,T2处理实测产量较CK提高了475%。脱硫石膏能够有效改良盐碱地,苏打盐碱土施用10 t/hm~2的脱硫石膏改良效果最佳。

    2022年03期 v.50;No.433 386-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微藻生物肥对稻苗生长的影响

    兰彪;贾佳欢;孙广仁;

    微藻能够合成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为作物提供丰富的矿物质营养,促进农作物代谢生长。试验以固氮蓝藻为原料制备微藻生物肥,设置纯水、纯水+培养基、纯水+微藻生物肥、河沙、河沙+培养基、河沙+微藻生物肥、土壤、土壤+培养基、土壤+微藻生物肥共9个处理,通过在纯化水、河沙和土壤的不同基质上进行种植,研究微藻生物肥对稻花香2号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化水、河沙和土壤基质上,施用微藻生物肥的处理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12.4%、19.2%和23.3%,可见微藻能够促进稻苗叶绿素合成,且更适宜在水培苗中应用;通过根系分析试验发现,使用微藻生物肥能够显著增加根的表面积和平均直径。在水培育苗中,微藻生物肥比空白组投影面积增加43.28%,根表面积增加51.66%,根平均直径增加16.22%,体积增加50%;微藻生物肥比基质组投影面积增加35.21%,根表面积增加23.08%,根平均直径增加14.29%,体积增加25%。在3种基质中,微藻生物肥组与基质组相比,根平均直径分别增加14.29%、20.59%和19.44%,根表面积分别增加23.08%、25.44%和49.69%。可见,微藻肥可以通过增加稻苗叶绿素、根系表面积及粗度提高水稻营养和水分的吸收。

    2022年03期 v.50;No.433 391-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不同种衣剂对小麦生长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

    王睿;高炜;王克功;

    为降低冬小麦的生产成本,筛选出适宜其拌种的高效低毒种衣剂是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室内培养箱平皿试验和大田小区药效试验,以进口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和30.8%吡虫啉·1.1%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奥拜瑞)为药剂对照,研究了4种国产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单用及混合拌种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在田间对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天敌昆虫的影响,以及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戊唑醇在小麦种子萌发前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后期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余种衣剂均对小麦萌发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茎基腐病和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无影响,且增产显著;其中,35%噻虫嗪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600 g/L吡虫啉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防治效果次之。这2组种衣剂对小麦萌发、生长安全性好,并且防治病虫害效果较佳,对天敌昆虫安全,增产作用显著,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2022年03期 v.50;No.433 398-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山西省玉米品种抗矮花叶病鉴定及蚜虫传播分析

    杨帆;谢咸升;张作刚;

    近年来,矮花叶病发生趋势又有所上升,为强化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预防措施,寻找高效防治矮花叶病毒的手段,研究基于抗性鉴定设计盆栽与田间试验,利用RT-PCR与dot-ELISA技术检测病毒侵染情况,并分析蚜虫在不同条件下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传播能力。结果表明,370份玉米品种中未发现高抗资源,仅有3份玉米品种鉴定为抗玉米矮花叶病;蚜虫及其取食叶片RT-PCR检测结果显示,冬前蚜虫口针中检测到较高含量病毒RNA,越冬前有助于病毒在环境中储存,春季蚜虫口针可以检测到微量病毒,且其取食的叶片可以检测到较多病毒,表明春季蚜虫已从环境中重新获毒,并具备传播该病毒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矮花叶病的传播效率由4月起随时间推移递增,直至8月增量达到显著水平;田间病株基数未显著影响传毒效率。研究证明,SCMV可以极低含量贮藏在玉米种子内越冬,种子萌发后随幼苗发育进行复制增殖;初侵染源形成后,SCMV借助蚜虫取食在田间大面积传播发病;除带毒种子萌发成为春季蚜虫获取病毒的源头外,可能存在非作物以外的其他寄主,并且蚜虫从田间传播SCMV的效率略高于从非作物生境传播的效率。

    2022年03期 v.50;No.433 409-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5种中草药浸提物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付宝春;田永强;

    果树腐烂病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是制约林果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为了寻找高效抑制果树腐烂病的方法,为开发防治果树腐烂病新型植物源农药提供潜在的资源,试验用无菌水溶解十大功劳叶、雷公藤、白芍药、苍耳子和冬青叶5种中草药浸提物配制成体积分数为2.0μL/mL的含药平板,同时以不含药PDA平板作为对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这5种中草药浸提物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优选出最佳中草药配伍组合,并进行了中草药复合制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2.0μL/mL时,与对照相比,十大功劳叶、雷公藤、白芍药、苍耳子和冬青叶这5种中草药浸提物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菌落生长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防治果树腐烂病的杀菌性植物资源,其中,以十大功劳叶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雷公藤和白芍药次之;在所有的配伍组合中,十大功劳叶、雷公藤、白芍药、苍耳子和冬青叶比例为4∶2∶2∶1∶1的组合抑菌效果最为理想;以这5种中草药植物组织作为主剂的复合剂对果树腐烂病病疤的防治有效率较高,1 a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更宽,其防治效果优于生产中常用的代森铵和菌毒清药剂。

    2022年03期 v.50;No.433 419-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贮藏与加工

  • 响应面法优化大白桩菇液体发酵工艺

    王志伟;郭尚;侯雷平;李艳婷;

    大白桩菇(Leucopaxillus giganteus)生长周期长、人工栽培难度较大。为更好地利用大白桩菇这一珍贵的野生菌资源,获得更高产量的菌丝体及活性物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大白桩菇液体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在碳源、氮源、碳氮比、pH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大白桩菇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海藻糖和牛肉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最佳碳氮比、pH值分别为10∶1和5。葡萄糖、硫酸铵有利于菌丝体多酚物质的积累;蔗糖、蛋白胨有利于菌丝体黄酮、粗多糖的积累;pH值为5时有利于菌丝体多酚物质的积累,pH值为6时有利于菌丝体黄酮、粗多糖的积累;碳氮比为20∶1有利于菌丝体多酚、黄酮、粗多糖3种活性物质的积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海藻糖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以及pH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显示,液体发酵优化方案为海藻糖25.08 g/L、牛肉浸膏6.33 g/L、pH值4.95、磷酸二氢钾0.5 g/L、硫酸镁0.25 g/L、维生素B110 mg/L,在此优化条件下,菌丝体干质量可达5.26 g/L,与预测值接近。

    2022年03期 v.50;No.433 424-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性别控制技术在家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谢晓刚;李丹;薛增迪;张芮琪;史宏昭;薛嘉;马乃祥;权富生;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对哺乳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干预,使得雌性动物生产出符合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生物技术。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高效精确的性别控制技术已成为提高家畜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对家畜性别控制理论研究进展及性别控制主要方法,如X、Y精子分离(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免疫学分离法)、胚胎性别鉴定、调节母畜生殖道环境、不同温度解冻冻精、分子生物学技术(RNA干扰、基因敲除)进行综述,分析各种不同性别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将能够进一步阐明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研制出更加高效、快速、准确、经济的性别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结合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移植、体细胞核移植等生物学技术,促进现代畜牧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2022年03期 v.50;No.433 43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2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抗球虫药氢溴酸常山酮研究进展

    冯俊吾;温芳;张松;赵晶晶;李宏全;

    氢溴酸常山酮是一种化学合成的喹唑啉酮类抗球虫药物,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并与其他抗球虫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为更深入了解该化合物,文章就氢溴酸常山酮的研究背景、合成工艺、抗球虫药效及机制、安全性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查阅并统计国内外关于氢溴酸常山酮的文献和市场调研情况;总结并分析其主要合成方法及优缺点;简要概括该药物抗球虫作用机制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山西美西林药业有限公司、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畜牧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等单位跳出传统思维共同开发出一条氢溴酸常山酮合成新路线,解决了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并在国内完成产业化生产;另一方面,氢溴酸常山酮的作用机理和耐药性等方面国内外仍未见突破性进展报道,机理研究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氢溴酸常山酮合成工艺已取得新突破,将在抗球虫药物市场占有一定优势,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药理毒理学研究成果尚未成熟。新合成工艺的成功对氢溴酸常山酮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价值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利于推进对该药物药理毒理学领域的深入探究,为新型抗球虫药物的创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2022年03期 v.50;No.433 439-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专家介绍

    <正>郭二虎男,1965年出生,山西长治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谷子栽培岗位专家、体系执行专家组成员,《山西农业科学》第五届编委。

    2022年03期 v.50;No.433 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山西农业科学》

    <正>《山西农业科学》创刊于1961年,是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大农业学术期刊。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20年入选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类),被遴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

    2022年03期 v.50;No.433 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华北农学报》征订启事

    <正>《华北农学报》1962年创刊,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内蒙古六省市区农科院、农学会联合主办,为全国首家跨省、市、区多单位联合主办的农业学术刊物。立足华北,面向全国和全世界。主要栏目有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耕作栽培·生理生化、资源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兽医,主要刊载农业基础学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专论、综述、研究简报等,旨在为报道农业学术动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对象为农业高等院校师生和农业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2022年03期 v.50;No.433 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