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洁;叶玲;郭永正;赵雄伟;杨致荣;
铵态氮转运蛋白(AMT)是一种高亲和性的转运蛋白,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谷子作为耐贫瘠作物,鉴定谷子AMT基因家族成员及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为研究谷子AMT基因家族的分子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根据已经报道的拟南芥和水稻AMT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谷子xiaomi基因组上鉴定了谷子AMT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理化性质和基因结构,同时基于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构建谷子AMT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谷子xiaomi基因组中共鉴定到9个AMT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族,均由α-螺旋、β-折叠、扩展链以及无规则卷曲4种形式组成;不同SiAMT基因家族间的等电点、亲水性、相对分子质量等理化性质存在差异。motif分析结果表明,Si AMT蛋白均含有motif 8、motif 6、motif 5;此外,Si1g19720.1、Si1g24430.1、Si5g39610.1、Si7g17570.1基因的启动子区检测到与植物生长发育、光照、激素、胁迫响应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谱分析结果发现,Si7g17570.1、Si3g20620.1、Si9g02830.1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该基因家族的功能机制与表达调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2020年03期 v.48;No.409 277-282+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叶玲;张洁;郭永正;赵雄伟;王兴春;
硝态氮是旱地植物吸收氮素的主要形式,其吸收与硝酸盐转运蛋白2(NRT2)有重要的关系。谷子作为耐贫瘠作物,对土壤中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较高。研究以谷子xiaomi为参考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谷子NRT2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基因结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谱。结果表明,在谷子全基因组水平上共鉴定到8个NRT2基因,其分布在1号(6个NRT2)和5号(2个NRT2)染色体上,均由α-螺旋、β-折叠、直链延伸和无规卷曲组成,其中,有6个NRT2基因的启动子区均具有数个植物激素和逆境应答元件。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8个NRT2基因均在质膜上行使功能。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Si5g20720主要在叶片和茎秆中表达,Si5g29250主要在根系和茎秆中表达,而其他谷子NRT2基因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都很低或没有表达;在低氮胁迫下,Si5g2925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i5g29250可能在参与谷子硝酸盐吸收转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谷子吸收和转运硝酸盐的关键NRT2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0年03期 v.48;No.409 283-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4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军玲;孙林静;王晓静;闫双勇;张融雪;苏京平;孙玥;
植物β-半乳糖苷酶是一类与细胞壁重塑相关的糖苷水解酶,广泛分布于植物组织,参与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但水稻BGALs基因家族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根据NCBI公布的水稻OsBGAL1的ORF序列设计引物,从日本晴叶片c DNA中扩增得到目的基因片段,构建了OsBGAL1-GFP融合表达载体,然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激光共聚焦观察结果表明,与空载对照相比,水稻Os BGAL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壁,结合其生化活性,揭示其可能参与细胞壁多糖重塑。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功能奠定基础。
2020年03期 v.48;No.409 291-293+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真真;常双峰;冯羽飞;王晓东;武喆;
以17005和19501这2个胡萝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子灭菌条件以及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和激素对胡萝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无水乙醇灭菌30 s后再用20%H2O2溶液灭菌20 min,出苗率最高;2个品种均以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出愈率较高,其中,17005品种诱导率达到100%,19501品种诱导率也都在90%以上;在MS和B5培养基中同时添加2,4-D和6-BA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要比只添加2,4-D的好,但相同激素条件下的MS和B5培养基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
2020年03期 v.48;No.409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1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亚萍;王勇飞;贾孟君;贺嘉欣;张鑫瑞;李政;乔永刚;宋芸;
为筛选连翘花器官生长阶段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选取12个(18S、60S、ACT7、EF1α、EF1αH、GAPDH、HIS、LIPL、RP、RPL17、TUB、UBQ)常用内参基因和7个(FS-1、FS-2、FS-3、FS-4、FS-5、FS-6、FS-7)新型基因,采用RT-qPCR技术及Ge Norm、Norm Finder软件分析这19个候选内参基因在长花柱和短花柱连翘花现蕾期、露冠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的表达稳定性,并利用Excel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单从Ct值推测60S变化范围小,且表达量较高,适合作为内参基因;Ge Norm分析得出,ACT7+HIS组合为最适内参基因;Norm Finder分析表明,FS-4基因表达最稳定。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可选用FS-4与HIS作为连翘花器官生长阶段的内参基因。
2020年03期 v.48;No.409 298-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朱洪磊;马超;郭洁心;王勇;张宝俊;
为了快速筛选具有拮抗芽孢杆菌菌株,试验以20株拮抗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对4类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合成酶基因进行检测,并通过不同基因型菌株的抑菌活性测定,评价芽孢杆菌抗菌脂肽的活性。结果表明,Surfactin及Bacilysin这2类合成酶调控基因在20株供试菌株中的检测率均为100%;仅TC-4菌株未检测到Fengycin合成酶调控基因;PG-1、LJ-23、HS-11、LB-2菌株未检测到Iturin合成酶调控基因;LJ-23、LB-2菌株未检测到Bacillomycin D合成酶调控基因;LB-2菌株未检测到Mycosubtilin合成酶调控基因。NTSY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0.71分类水平上,20个菌株被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菌株ZSH-2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84.27%,Ⅱ类菌株TC-4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3.42%,Ⅲ类菌株LJ-23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仅为18.03%。含有ituB、fenB、bmyB调控基因的菌株抑菌活性较高,可作为筛选高效拮抗芽孢杆菌的条件。
2020年03期 v.48;No.409 304-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武琦;史华伟;王硕;许甜甜;连盈;范华;孙黛珍;史雨刚;
以22个彩粒小麦新品系为试材,测定株高、穗长等13个农艺性状,分析影响彩粒小麦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并明确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彩粒小麦的高产育种提供选择依据。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穗粒质量、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单株籽粒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影响彩粒小麦特征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单株籽粒产量;22个彩粒小麦新品系共聚为三类,其中,第III类包括CW18-11、CW18-16共2个品系,表现突出的性状是株高、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及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质量与单株籽粒产量显著相关,株高、穗粒数与单株籽粒产量间也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在彩粒小麦高产育种的早期世代,应注重对与籽粒产量相关性大的性状进行考察与选择。
2020年03期 v.48;No.409 309-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孔佳茜;郭慧娟;乔麟轶;李欣;贾举庆;张树伟;常利芳;阎晓涛;任永康;畅志坚;张晓军;
持续挖掘并利用新的抗病基因是防治白粉病危害的一项长期任务。小麦材料CH1532苗期与成株期均对白粉病表现出良好抗性,为明确其抗白粉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利用苗期接种鉴定的方法对台长29/CH1532的F_1、BC_1、F_2及F_(2∶3)家系进行了抗病遗传分析,并利用i Select 90K SNP芯片对由其F_2构建的抗、感病池进行了扫描。结果表明,CH1532的白粉病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1532;多态性SNP主要位于第2同源群染色体,且富集于2DL染色体末端。因此,推断PmCH1532是1个位于2DL染色体端部的抗白粉病新基因。
2020年03期 v.48;No.409 313-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罗小军;乔麟轶;李欣;郭慧娟;阎晓涛;张树伟;常利芳;闫金龙;畅志坚;张晓军;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进行农艺性状、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以确定其优良农艺性状及导入小麦基因组中的外源染色体。结果表明,CH188平均穗长14.60 cm,株高70.60 cm,小穗数、千粒质量等优于主栽品种;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42;基于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Contig序列开发了160个STS标记,其中,8个可作为识别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中6St染色体特异标记,可以推测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是小麦的一对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6St染色体替代;其优良的农艺性状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6St染色体。CH188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可能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
2020年03期 v.48;No.409 317-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慧珍;任志强;卜华虎;肖建红;张宁;
宁单88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以L431为母本、L443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种。2016、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2 984 kg/hm~2,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3 003.5 kg/hm~2,2018年经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很好的抗倒性,对山西主要病害茎腐病和穗腐病也有较好的抗性,籽粒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达11.17%。适宜在山西省玉米中晚熟区种植,适宜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适宜收获时间为10月中旬。
2020年03期 v.48;No.409 321-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廉雪;张泽燕;张耀文;
为了解绿豆籽粒颜色的遗传特性,分别构建了4种黑种皮与绿种皮绿豆正反交组合、3种绿种皮与黄种皮绿豆正反交组合、1种黑种皮绿豆与黄种皮绿豆正反交组合,观察并统计了各组合F1的籽粒颜色和F2籽粒颜色的分离表现。结果表明,绿豆籽粒颜色为细胞核遗传,由2对独立基因控制,且其中1对基因起显性上位作用。
2020年03期 v.48;No.409 324-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智海英;岳青;陈敏克;马海龙;
针对当前南瓜生产中存在的越夏困难问题,选取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印度南瓜、黑籽南瓜等4个栽培种以及部分种间杂种共18个材料,进行了田间耐热性调查、人工高温胁迫条件下生存率及POD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黑籽南瓜耐热性最好,中国南瓜耐热性次之,印度南瓜耐热性中等,美洲南瓜耐热性最差;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试材存在耐热性差异;中国南瓜与美洲南瓜或印度南瓜种间杂种一代的耐热性较杂交亲本美洲南瓜或印度南瓜有显著提高。
2020年03期 v.48;No.409 327-329+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冯小磊;范光宇;王晓明;王峰;张晓磊;
以抗旱谷子杂交种张杂谷19号和常规谷子大同29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水分胁迫的种植方式,通过分析叶片水分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以揭示谷子的抗旱稳产特性。结果表明,在谷子始灌浆期不同种植方式下0~40 cm深土壤水分缺失严重,土壤含水量最高只有10.28%,但谷子旗叶保持较高的相对含水量,普遍超过80%;尽管中午水势明显降低,但早晨水势迅速上升,最高可达-7.4 bar;产量与水势有着较高的相关性,特别是中午水势,相关系数可达0.643。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旱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0年03期 v.48;No.409 330-33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蕊;郝兴宇;胡桃花;贺晓红;李萍;
为丰富谷子种质资源,提高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的生产潜力,对EMS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进行研究。以晋谷21号经EMS诱变后选育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作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氮肥处理后,测定叶片中光合能力、光合色素、糖类化合物含量和成熟后农艺性状以及小米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黄化谷子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茎粗、千粒质量和小米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合理施氮一段时间后,能改善和提高黄化谷子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生理代谢,增加黄化谷子的抗倒伏能力和谷子籽粒灌浆效率,优化种子质量和小米品质。
2020年03期 v.48;No.409 335-33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宸;杨小环;吴冬梅;李颖;刘朦;鲁一微;马金虎;
以收获期的晋杂30号高粱杂交种、恢复系种子为材料,采用4.0 kV/cm、60 min的高压静电场在种子高温(45℃)快速脱水干燥(24 h)前进行预处理,研究高压静电场预处理对种子萌发、早期幼苗生长以及种胚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下,高粱杂交种和恢复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比其高温快速脱水处理高55.11%、37.91%、93.52%、175.00%和69.78%、43.15%、78.06%、101.00%;电场预处理使杂交种和恢复系种胚膜透性分别比高温快速脱水处理降低了16.36%和18.37%;电场预处理可诱导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过程中种胚和幼苗SOD、POD、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升高,降低种胚和幼苗MDA和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电场预处理可有效缓解高温快速脱水对种子的伤害。
2020年03期 v.48;No.409 339-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白永宏;赵赞延;王亚洁;李金忆;赵锋;陈国梁;
为了研究枣果实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陕北狗头枣果实为材料,测定了狗头枣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SOD活性先大幅度下降,之后缓慢上升,全红期后又下降;CAT活性在全红期前呈上升趋势,之后缓慢下降;APX活性在成熟期前总体呈上升趋势,之后小幅下降;SOD活性变化最大,是成熟衰老过程的关键酶之一,其参与清除活性氧的第1步反应,清除枣果实内的H_2O_2,APX和CAT在SOD之后启动,参与清除活性氧的第2步反应,这3种保护酶协同清除氧自由基,促进枣果实的生长发育。适当提高枣成熟期枣果实的这3种保护酶活性,可以延长鲜枣的贮藏时间。
2020年03期 v.48;No.409 345-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玉琼;刘群龙;牛铁荃;
以不同品种核桃中林5号、香玲、礼品1号、礼品2号叶片为试材,研究不同品种核桃叶片生长发育中多酚类物质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核桃叶片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在其生长周期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5月25日至7月5日下降,7月5日至8月18日上升,8月18日至9月4日有所下降;HPLC鉴定出没食子酸、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酸、丁香醛、对香豆酸、阿魏酸、芦丁、杨梅素、胡桃醌、槲皮素共12种单体酚,含量最高的为芦丁,其次为儿茶素,含量较低的有没食子酸、丁香醛等,核桃叶片中大多数单体酚在7、9月含量较低,在5、8月含量较高;酶标仪测定的3-脱氧-阿拉伯庚酮酸糖-7-磷酸合酶(DAHPS)、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分支酸变位酶(CM)、柠檬酸合酶(CS)、查尔酮合成酶(CHS)共6种酶活中,大部分酶的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活性最高的为3-脱氧-阿拉伯庚酮酸糖-7-磷酸合酶(DAHPS),其次是肉桂酸-4-羟化酶(C4H),最低的为柠檬酸合酶(CS)。
2020年03期 v.48;No.409 349-353+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焦雪辉;史喜兵;周小娟;孙毅宁;申潇潇;
以绿萼梅花粉为材料,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研究蔗糖、硼酸、氯化钙和PEG 4000不同激素配比对梅花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激素配比为蔗糖20 g/L+硼酸150 mg/L+氯化钙10 mg/L+PEG 4000 15 g/L时,花粉萌发率最高,达54.34%;蔗糖和硼酸对绿萼梅花粉萌发率有极显著影响,氯化钙和PEG 4000对绿萼梅花粉萌发率影响不显著。对高质量浓度蔗糖和硼酸培养液单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蔗糖质量浓度为40 g/L时,花粉萌发率最高;硼酸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花粉萌发率最高。蔗糖40 g/L+硼酸300 mg/L+氯化钙10 mg/L+PEG4000 15 g/L激素配比可作为绿萼梅花粉萌发培养的最佳培养基。
2020年03期 v.48;No.409 35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莉;李梅;吴学尉;张达;李莲莲;
米勒魔芋是一种特殊价值较高的园艺作物,采收后的球茎具有较长休眠期。为探究米勒魔芋球茎休眠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及糖类物质变化情况,以米勒魔芋为材料,观察其芽点形态变化,并分析魔芋球茎从深度休眠期到萌芽期脱落酸(ABA)、生长素(IAA)以及糖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BA在球茎深度休眠期含量较低,在萌动期前开始上升至最高值213 ng/g,长芽后开始逐步下降;IAA在开始长芽后,有比较大的增长,达到最大值33.8 ng/g,进入萌芽期后球茎IAA含量回落至28 ng/g;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均呈现升高趋势,而球茎内淀粉逐渐转化,含量持续下降。ABA对球茎休眠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适量的IAA能促进球茎生根,淀粉可为魔芋球茎发芽提供营养物质及能量基础。
2020年03期 v.48;No.409 358-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孙晶京;杨武德;冯美臣;肖璐洁;
作物模型是一种机理性模型,综合考虑了与作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和栽培技术,能合理地模拟作物在整个生育期的生理过程。引入DSSAT模型研究晋南麦区小麦生长过程,验证和评估DSSAT模型的适用性,通过DSSAT模型灌溉情况假设,分析该地区的节水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的模拟误差均在3 d以内,小麦模拟产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RRMSE)均小于10%,D指数(D-index)均大于0.95,残差系数(CRM)均接近于0,表现出很好的模拟精度;在节水灌溉方面,在连续2 a的冬小麦生育期间,灌一次拔节水比雨养小麦增产3 500 kg/hm2左右,灌2次水(越冬水+拔节水,拔节水+灌浆水)比灌1次水(拔节水)增产2 000 kg/hm2左右,灌3次水产量增加并不十分明显。因此,DSSAT模型在晋南麦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为合理灌溉提供一定的支撑,为农业生产及节水灌溉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2020年03期 v.48;No.409 364-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2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泽鹏;薛世通;董琦;武强强;王爱萍;
为了探究冬小麦与豌豆套作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找出2种作物合适的套作密度比例,以冬小麦(长4738)和豌豆(晋豌豆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冬小麦和豌豆套作密度配比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抽穗期,M1D1、M1D2、M1D3、M2D1、M2D2和M2D3等6个小麦套作豌豆处理碱解氮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提高20.25%、19.37%、17.96%、8.21%、12.6%、24.5%,其中,M2D3处理的最高,达到88.31 mg/kg;灌浆期—乳熟期,M1D1、M1D3、M2D2、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1.34%、13.63%、14.87%、24.50%,其中,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最高,达到58.54mg/kg。分蘖期—拔节期,M1D1、M1D2、M2D1和M2D3等4个套作处理的有效磷含量比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0.03%、23.69%、36.32%、37.83%;孕穗期—抽穗期,M1D2、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29.36%、39.57%;灌浆期—乳熟期,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34.78%。小麦花后7~14 d,M2D3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光合速率均最高;小麦花后35 d,6个套作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小麦单作处理,M2D3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高。M2D3处理较小麦单作处理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126.03%。M2D3套作处理密度最为合理,培肥和增产效果最好。
2020年03期 v.48;No.409 372-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争奇;高志强;孙敏;任爱霞;林文;周红琴;
2017—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了休闲期深松下播期播量的试验,为了研究旱地小麦阶段土壤耗水、干物质积累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探索该地区最适的播种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早播减少播量(9月20日,67.5 kg/hm~2)和中播中量(10月1日,90 kg/hm~2)有利于减少前期土壤水分消耗,增加中、后期水分消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与晚播增加播量(10月10日,112.5 kg/hm~2)相比,分别增产4.63%、15.2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4%、9.42%;中播中量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相关分析表明,播种—越冬、越冬—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各阶段耗水均与该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越冬阶段干物质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越冬—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各阶段干物质量均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生育前期耗水少、中后期耗水多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适期适量(10月1日,90 kg/hm~2)播种效果最好。
2020年03期 v.48;No.409 377-38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金永贵;原亚琦;林文;卫爱波;高培芳;孙敏;高志强;
为提高黄土高原旱作麦区降水利用效率,以小麦休闲期免耕为对照,设休闲期深翻和深松2种耕作方式,研究其对麦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土壤对降水的蓄积能力差异和小麦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深翻和深松处理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61%和1.61%,土壤孔隙度分别显著提高1.41%和1.41%,显著增加土壤中≥0.25 mm团粒粒径比例,增幅分别为1.97%、1.64%,但深翻与深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深翻和深松处理可以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提高麦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88%和67.60%、117.02%和155.44%,但深翻和深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深翻和深松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花后的耗水和土壤耗水量,使总耗水量分别显著增加9.33%和12.29%,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5.07%和7.70%,小麦产量显著增加5.06%~7.08%。可见,旱作麦区休闲期耕作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物理和生物性状,提高播前底墒,增加土壤对降水的蓄积能力,进而增加作物产量。
2020年03期 v.48;No.409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苏天增;丁光省;任伟;彭雷;侯乐新;
采取生理生态指标调查、田间试验和示范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选用大京九26、豫青贮23、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208和雅玉青贮8号(CK)青贮玉米杂交种,设置品比试验以及播期、密度、氮磷施用量、青贮收获期试验,研究豫东平原夏直播青贮玉米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实现18 t/hm~2生物干质量,群体最大叶面积系数在吐丝期达4.9,后期缓慢下降,到青贮收获期为3.2;青贮收获时保持13片以上绿叶,植株含水量65%~70%,生物鲜质量51~60 t/hm~2;以大京九26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豫青贮23和郑青贮1号,实现上述产量需在6月15日以前播种结束,种植密度6.75万~7.50万株/hm~2,施纯氮315.5 kg/hm~2(尿素677.0 kg/hm~2)、P2O5123.1 kg/hm~2(过磷酸钙769.5 kg/hm~2),氮磷配比为1∶0.39,乳线位置达3/4时收获;2015—2017年连续3 a示范验证,平均生物干质量分别为18 052.0、18 692.0、19 295.0 kg/hm~2,较临近一般生产田分别增产13.9%、16.4%和20.9%。根据青贮玉米的生理特性,遵循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动态规律,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是实现青贮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
2020年03期 v.48;No.409 387-391+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宏伟;杨武德;冯美臣;王超;Muhammad Saleem Kubar;岳彧;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下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均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并且存在互作效应;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基追比6∶4>基追比5∶5以及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大;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冬小麦适宜的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基追比为6∶4、施氮量225 kg/hm~2,该氮肥运筹方式下,其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50.3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合理施氮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0年03期 v.48;No.409 392-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聂胜委;张浩光;许纪东;张巧萍;张玉亭;
连续2 a(2017—2018、2018—2019年)研究了立式旋耕方式下,氮肥不同减施量对小麦产量构成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实现小麦化肥减量施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小麦季300 kg/hm~2氮肥投入水平下,减施10%(RF10)、20%(RF20)、30%(RF30)氮肥能增加小麦成熟期叶片干物质质量和千粒质量,降低根干物质质量。减施20%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成熟期群体穗数,获得较高小麦产量;减施10%氮肥不会显著降低产量;减施30%氮肥则减产明显,与EF(CK)相比,2018年,RF10、RF30处理分别减产4.79%、15.65%,RF20处理则增产3.02%;2019年,RF10、RF20处理分别增产1.20%、2.17%,RF30处理则减产2.00%。减施20%氮肥能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提高13.35%(2018年)、32.11%(2019年);减施10%~30%氮肥均能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较CK提高5.81%~28.80%(2018年)、12.45%~40.05%(2019年)。
2020年03期 v.48;No.409 396-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梁煜;常翠翠;郝兴宇;张东升;王卫锋;高志强;宗毓铮;
为阐明氮肥和CO_2浓度升高互作对谷子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客观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谷子的生产潜力,采用开顶式人工气候室和盆栽方法,在不同供氮水平(低氮为0 g/kg;高氮为0.2 g/kg)与不同CO_2浓度(大气CO_2浓度为400μmol/mol;高CO_2浓度为600μmol/mol)下测定谷子拔节期与抽穗期的光合特性、叶片性状以及收获后籽粒产量构成因素参数。结果表明,2种CO_2浓度下,氮素胁迫均显著降低了谷子叶片比叶质量与叶氮含量,但在高CO_2浓度下,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叶片单位横截面积的光能吸收(ABS/CSM)、QA还原(TRO/CSM)、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M)以及PSII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均较正常CO_2浓度对氮素胁迫更加敏感;氮素胁迫显著抑制了正常CO_2浓度下谷子植株的穗质量与穗粒质量,但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下的植株无显著抑制。总之,高浓度CO_2下,谷子叶片光合性能较正常CO_2浓度对氮素胁迫的响应更加敏感,但构成籽粒产量参数并未显著下降。
2020年03期 v.48;No.409 401-406+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何宗均;路垚;李峰;梁海恬;
通过应用不同菌株、不同剂型的菌剂与常规施肥(CK)进行田间应用对比试验,研究农用微生物菌剂对黄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用微生物菌剂较CK均可增产,其中,黄瓜增产8.6%~21.23%,水稻增产7.23%~10.41%;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黄瓜可溶性糖含量、减少黄瓜硝酸盐含量,喷施长柄木霉也可减少黄瓜硝酸盐含量;水稻施用固体与液体剂型的枯草芽孢杆菌、胶胨样芽孢杆菌混合菌可提高其直链淀粉含量。农用微生物菌剂应用于黄瓜和水稻后均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在品质提高的影响上较小,只有部分菌剂在部分指标上具有促进作用。
2020年03期 v.48;No.409 407-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秀红;史向远;李欣欣;王保平;周静;杜慧平;李永平;张纪涛;
采用条垛堆和圆锥堆进行牛粪好氧堆肥,对比2种堆体在好氧发酵过程中腐熟度的相关指标,并对腐熟料是否达到设施作物栽培基质要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锥堆的各项腐熟度指标均优于条垛堆,其中,在好氧发酵期间,圆锥堆在距堆体外侧45、60、75 cm处分别比条垛堆对应部位升温提前10、16、20 h,在45、75 cm处的高温持续时间分别比条垛堆多3、5 d;在好氧发酵结束时,圆锥堆和条垛堆的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8.12%和25.42%,E4/E6值分别上升1.01和0.35;圆锥堆的GI在整个堆肥期均高于80%,而条垛堆下降至73.41%;2个堆体的pH值均为8.0左右,EC值较建堆初期均有上升。经60 d腐熟后,腐熟料的生物学性状和物理性状均能达到基质理想指标要求,化学性状除GI达到要求外,稍偏碱性,EC值偏高;通过基质混配后,相比单一腐熟料,各处理的容重、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pH值和EC值均降低,通气孔隙度增加,气水比降低,以处理T3(泥炭∶腐熟料∶珍珠岩(体积比)为1∶1∶1,50%替代泥炭)处理的理化性状基本满足理想基质要求,EC值降至3.5 m S/cm以下,不影响植株生长。说明腐熟料通过混配用于基质栽培是可行的。
2020年03期 v.48;No.409 411-415+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7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何佳璘;段永红;孙健;
为探讨焦化企业周边农田表层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特征,以山西晋中某焦化企业周边的农田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月在该焦化厂周边的农田内采集了8个样点的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采用气质联用仪对US EPA 16种优控PAHs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了该焦化厂周边耕作层土壤中PAHs的含量、组成,并对其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6种优控PAHs含量的浓度范围为215.0~826.8 ng/g,7种致癌性PAHs的平均含量约占16种优控PAHs的39%;采样点土壤中PAHs的含量高低与其距焦化企业的距离及盛行风向有关;土壤中优势PAHs成分依次为PHE、FLA、BbF、IcdP、CHR、NAP、BghiP和PYR。研究结果可为该焦化企业周边农田土壤PAHs的污染评价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03期 v.48;No.409 416-419+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茜;徐凡;王湛;郭文忠;李静;李灵芝;
为实现设施番茄营养液与CO_2耦合的智能调控,探索CO_2微加富下最优营养液电导率(EC),在人工可控环境下,保持CO_2浓度为600μmol/mol,设营养液供液的EC值分别为2.3、2.9、3.5 m S/cm,研究了不同营养液EC值对结果期岩棉栽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微加富下,营养液EC值对番茄的株高、茎粗、光合特性、产量以及水肥利用效率均有影响;番茄茎粗、单株养分消耗量均随营养液EC值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耗水量随营养液EC值的增加而减少;净光合速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均随营养液EC值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在营养液EC值为2.9 m S/cm时达到最大值,该营养液下果实干质量分配率最高,番茄平均单果质量最大,综合品质最优。综合考虑,CO_2微加富可适量降低营养液供液EC值,以2.9 m S/cm为番茄生长的最优EC值,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和产量优势。
2020年03期 v.48;No.409 420-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霍晨;李丽君;邹慧芳;马琳杰;霍晓兰;刘平;惠薇;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过量施肥、灌溉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在温室进行了西葫芦种植试验,设施肥量水平(农民习惯施肥量和减肥量)、灌水处理(传统灌溉和滴灌)及施加生物炭3种因素,以明确不同水肥条件下西葫芦产量、不同部位养分含量、水肥生产率、生物量、土壤养分及养分盈余情况,研究减量水肥组合对西葫芦生长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民习惯施肥量基础上适量减少施肥、灌溉量与施加生物炭措施未造成西葫芦减产,且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和灌溉水生产率,对西葫芦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及西葫芦、根系及茎叶养分含量无明显影响;减肥减水对于土壤pH、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及CaCl_2-P含量基本没有显著影响,而施加生物炭能增加耕层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减水与施加生物碳处理对土壤氮素、磷素盈余量无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设施蔬菜水肥利用效率、减轻土壤养分淋溶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03期 v.48;No.409 426-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孟祥;冯彬彬;彭友;汤剑峰;徐益明;陈富川;王增平;王蓉;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作用,在贵州习水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了保得微生物土壤改良剂配施无机肥、RSD法处理的微生物菌剂配施无机肥、单施无机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对烤烟大田农艺性状、病害发生、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配施无机肥对烟株生长发育及产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缩短大田生育期,其中,保得微生物土壤改良剂配施无机肥处理生育期最短;RSD法处理的微生物菌剂配施无机肥处理烟株黑胫病、黑腐病和赤星病发病率最低,保得微生物土壤改良剂配施无机肥处理炭疽病发病率最低;RSD法处理的微生物菌剂配施无机肥处理在烤烟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低于其他处理。遵义习水地区,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添加RSD法处理的微生物菌剂,烟株长势较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020年03期 v.48;No.409 436-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