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生物技术

  • 紫苏β-酮脂酰ACP合成酶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璐;梁倩;安茜;周雅莉;王计平;

    紫苏作为一种新型油料作物,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1.2%。β-酮脂酰ACP合成酶在植物脂肪酸合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紫苏β-酮脂酰ACP合成酶(KAS)基因家族及其编码蛋白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紫苏KAS家族蛋白中,KASⅡ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最多,KASⅢB最少,均为疏水性脂溶蛋白,无信号肽,推测该家族蛋白为非分泌型蛋白;家族蛋白都含有KAS保守结构域,属于cond-enzymes超蛋白家族,二级结构组成基本相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紫苏KASⅠ与拟南芥KASⅠ、紫苏KASⅡ与油茶KASⅡ、紫苏KASⅢ与油茶KASⅢ亲缘关系最近,紫苏与油棕、油棕榈KAS酶家族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紫苏脂肪酸合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2017年03期 v.45;No.373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遗传育种

  • 西葫芦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郭秀霞;李灵芝;马太光;雷逢进;张瑞腾;李海平;

    为了确定西葫芦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以西葫芦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模板DNA、引物及2×Taq PCR Master Mix的用量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梯度PCR确定不同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果表明,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体系中,模板DNA(50 ng/μL)1 L,引物(10μmol/L)3 L,Master Mix 10μL;利用该体系从5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这一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为以后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西葫芦进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7年03期 v.45;No.373 325-327+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枸杞新品种晋红宝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孙红亮;

    枸杞晋红宝是在中宁农家枸杞种植园中发现的芽变新品种,该品种与宁杞1号相比,在临汾、运城、临猗3点区试中,表现为大果、早熟、口感甜美、商品性好等特点。2011—2013年在山西省南部临汾、运城等地试验,3个区试点连续3 a观察得知,鲜果果个比对照宁杞1号大50%~70%,微量元素锌的含量比对照宁杞1号高21.7%,多糖含量比对照宁杞1号高72.8%,含枸杞多糖17 767 mg/kg、钙445 mg/kg、镁974 mg/kg、锌27.71 mg/kg、铁27.13 mg/kg、锰10.59 mg/kg、铜37.11 mg/kg。2014年11月25日通过山西省林木品种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晋红宝,良种编号:晋R-SC-LB-001-2014。该品种适宜于在山西省南部及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2017年03期 v.45;No.373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糯小麦新品种晋麦99号的选育

    张凤琴;王向东;逯腊虎;张明义;肖俊红;许玉娟;

    由于糯小麦含有支链淀粉(含量≥98%)和小麦独有的面筋蛋白,而糯麦粉具有独特的麦香、糯香和糯感,具有糯淀粉的黏性、容易揉和成型的加工品质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得到我国育种家的重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的糯小麦研究始于15 a前,是采用弱冬性糯质资源与当前生产中广泛种植的优良冬小麦杂交、分离、回交转育,选育适宜晋南冬麦区种植的冬性糯小麦新品种。晋麦99号是山西省第1个冬性糯小麦品种,支链淀粉含量100%,富含锌、硒等矿物质;幼苗半匍匐,生长势强,分蘖能力强,株型紧凑,抗锈病、白粉病;适宜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及相同生态区种植。

    2017年03期 v.45;No.373 33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生理生化

  •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马娟娟;杨珍平;王凯;薛建福;孙敏;高志强;杜天庆;宗毓铮;

    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垄盖沟播技术、露地条播技术3种播种方式及空闲地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任何田间处理在相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是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垄盖沟播有利于提升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在各生育期蔗糖酶活性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种植土壤蔗糖酶活性不及传统的露地条播;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抽穗期,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仅在抽穗期各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露地,露地条播仅成熟期40~6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空地,垄盖沟播在相同生育期及相同土层碱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方式,且该播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成熟期,除空闲地外,其他3种播种方式,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差异较小,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和垄盖沟播2种播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

    2017年03期 v.45;No.373 335-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9个冬小麦品种对苗期干旱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高宝云;张军;

    以长4640等9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保护酶活性(SOD,POD和CAT)、质膜氧化程度(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基于单项指标的抗旱系数,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供试品种的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对照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保护酶活性(SOD,POD和CAT)、质膜氧化程度(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9个供试品种分为3类:小偃22和晋麦47属强抗旱型;商麦5226、秦麦9号、长4640、商麦8928和西农889属中等抗旱型;长武134和郑麦9023为弱抗旱型。

    2017年03期 v.45;No.373 340-345+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速效氮对叶色突变体谷子苗期光合生理的影响

    袁蕊;杨宗鹏;聂磊云;胡晓雪;李萍;

    叶色突变体具有易于辨识的表型,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对EMS诱变的晋谷21号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叶色突变体进行叶面喷施速效氮肥试验。结果表明,速效氮使叶色突变体谷子的净光合速率(Pn)增加了78.58%、水分利用率(WUE)增加了57.34%,但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均没有显著变化;叶色突变体谷子叶片光系统II最大的(潜在)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叶片光系统II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3.06%,28.89%,15.88%,15.88%,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无显著变化;速效氮能增加叶色突变体谷子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b的含量,但类胡萝卜素施肥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明显。总之,速效氮能够提高叶色突变体谷子的光合作用,改善叶色突变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生长。

    2017年03期 v.45;No.373 346-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8个不同品种葡萄种子萌发力差异分析

    罗尧幸;高飞;高美英;王瑞;纪薇;

    选取8个不同品种葡萄种子作为试材,对其经过层积处理后催芽,测定和分析不同品种葡萄种子萌发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经层积处理,各参试品种在催芽时萌发率高峰期,红地球为2~11 d、赤霞珠为4~6 d、巨峰为2~8 d、西莱特为2~11 d、龙眼为2~11 d、秋红宝为4~9 d、梅鹿辄为3~5 d、北冰红为14~19 d;不同品种葡萄种子萌发率大小顺序为:北冰红(89.5%)>西莱特(81.5%)>龙眼(79.2%)>红地球(56.3%)>秋红宝(55.7%)>梅鹿辄(54.3%)>巨峰(51.1%)>赤霞珠(50.0%);北冰红、西莱特、龙眼葡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因此,北冰红、西莱特、龙眼葡萄较适合作为杂交试验中的母本。研究结果可为日后葡萄育种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17年03期 v.45;No.373 350-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1个酿酒葡萄品种(系)耐盐性比较分析

    谭伟;李晓梅;董志刚;唐晓萍;

    比较了21个酿酒葡萄品种(系)的耐盐性差异,为盐碱区域葡萄栽培品种选择和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在不同浓度Na Cl胁迫下,测定植株根系、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和胁迫后的总生物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21个品种(系)间的耐盐性强弱。结果表明,胁迫后,根系和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升高,总生物量下降,但是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品系变化幅度不同,表现出不同品种(系)的抗性不同;筛选出了耐盐性较强的梅鹿辄343、雷司令c49。赤霞珠4个品系中,170较耐盐;梅鹿辄4个品系中,343较耐盐;品丽珠3个品系中,c214较耐盐;西拉100和黑比诺115较耐盐。

    2017年03期 v.45;No.373 354-35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一株野生鸡腿菇ZMM-3菌株的营养成分分析

    康曼;李欣欣;韩建荣;

    测定了鸡腿菇ZMM-3菌株子实体中的营养成分,并将其与栽培种A260菌株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ZMM-3菌株子实体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与A260菌株接近,但粗纤维、还原糖和多糖含量差异显著;ZMM-3菌株的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73%,高于A260菌株;除Na元素外,A260菌株子实体的Mg,K,Ca和Fe含量均高于ZMM-3菌株。

    2017年03期 v.45;No.373 358-360+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对燕麦多酚的影响

    刘红艳;翟飞红;马茹男;韩建荣;

    初步研究了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对燕麦中游离态多酚和结合态多酚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酚酸种类的变化。结果表明,燕麦经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后,游离态多酚含量从0.015 mg/g提高到5.782 mg/g,是对照的385.5倍;结合态多酚含量由0.335 mg/g减少到0.156 mg/g,是对照的46.6%;总酚含量由0.350 mg/g增加到5.938 mg/g,是对照的16.966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经双孢蘑菇发酵后,燕麦中的酚酸种类发生了变化,且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绿原酸含量(25.43%)丰富,而发酵后的燕麦中咖啡酸含量(16.79%)丰富。

    2017年03期 v.45;No.373 361-364+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宁露娟;韩建荣;敖新宇;

    从20种森林土样中共分离出78株曲霉,其中,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华光乡柏树根部土壤中分离得到产菌核曲霉N1菌株;通过对菌落形态、个体形态特征观察及ITSr DNA序列分析,将N1菌株鉴定为黄曲霉原变种(Aspergillus flavus var.flavus)。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YA和CA为N1菌株产菌核的最适培养基,N1菌株的最适产菌核温度为30℃,最适产菌核p H值是6;培养基的碳氮源对菌核生物量有一定影响,最优碳源为蔗糖,最优氮源为蛋白胨,培养基中含碳量在9.88~39.53 g/L、含氮量在0.42~0.84 g/L时,菌核生物量最大;无机盐对N1菌株菌核生物量也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2017年03期 v.45;No.373 365-370+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景天新品种晋美的抗寒性研究

    郭美芳;温辉芹;裴自友;程天灵;李雪;卢成达;张立生;朱玫;

    分析景天的耐寒性,为确定其适宜推广地区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的气温数据,通过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对晋美、三七景天和八宝景天3个景天品种冬季和早春露地生长状况进行调查以及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对其抗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天新品种晋美耐寒、延绿特性较好,其以新生茎绿体越冬,比三七景天和八宝景天绿期长约120 d,可在山西省最低气温极值为-20℃以上的地区推广种植。

    2017年03期 v.45;No.373 37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基因型烟草的细胞毒性与致突变性分析

    张永健;魏克强;杨进文;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烟草的毒理学效应,分别采用中性红试验和Ames试验分析比较3个远缘杂交品系GZY-4,GZY-6,GZY-9和1个主栽烤烟品种NDY-1的烟雾提取物(CSE)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的细胞毒性与致突变性。结果显示,与NDY-1相比,GZY-4,GZY-6和GZY-9诱导的CHO存活率较高,其中,GZY-4和GZY-6的EC50显著增大(P<0.05),4个材料的细胞毒性大小依次为NDY-1>GZY-9>GZY-6>GZY-4。CSE加S9后的致突变性明显高于不加S9的致突变性;与NDY-1相比,GZY-4和GZY-9均降低了CSE的移码突变和碱基置换能力,但GZY-6降低致突变的作用尤为显著(P<0.05);不同杂交品系的CSE致突变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对烟草进行遗传改良,对提高烟草的安全性与可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03期 v.45;No.373 374-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埃氏小球藻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王亚君;周广航;季春丽;薛金爱;李润植;

    为了探讨埃氏小球藻(Chlorella emersonii)株系SXND-12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氯霉素、潮霉素、红霉素、利福平霉素、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头孢霉素、大庆霉素、氨苄霉素、羧卞霉素、链霉素等11种抗生素对埃氏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从而来确定分离、纯化藻株时对藻细胞无害并能抑制伴生杂菌生长的抗生素浓度。结果表明,埃氏小球藻对头孢霉素、氨苄霉素、羧卞霉素、硫酸新霉素敏感性较弱,对利福平霉素较为敏感,200μg/m L(致死剂量)即0.243 mmol/m L(致死浓度)时,在固体培养中抑制了埃氏小球藻的生长;对潮霉素、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大庆霉素、卡那霉素非常敏感,在固体培养中的致死剂量分别达到20μg/m L(0.101 mmol/m L),50μg/m L(0.155 mmol/m L),30μg/m L(0.041 mmol/m L),50μg/m L(0.086 mmol/m L),50μg/m L(0.105 mmol/m L),100μg/m L(0.206 mmol/m L)。研究可为筛选出小球藻基因工程藻株的筛选试剂、诱变筛选的初筛试剂、建立无菌体系的选择试剂奠定基础。

    2017年03期 v.45;No.373 379-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沙雷氏菌PFMP-5发酵条件的优化

    丁磊;徐玉梅;王建明;

    利用生防菌防治温室大棚根结线虫已逐渐成为当前保护地栽培蔬菜病害防控治理的一种新方法。试验主要对山西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分离得到的对根结线虫有明显防效的生防细菌菌株PFMP-5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合菌株的发酵时间为30 h,最佳p H值为7,最佳发酵温度为28℃,最佳接种量为5%,最佳装液量为150 m L,最佳转速为180 r/min,最佳Na Cl浓度为6%。

    2017年03期 v.45;No.373 386-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山西25个产地野生黄芩根显微结构的观察与比较

    潘春莉;郝建平;王秋宝;陆子芳;

    观察了山西25个产地的野生黄芩根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显微结构,测量、比较了根的木栓层厚度和细胞层数、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根为近圆形;木栓层由近长方形细胞组成,部分产地有双重木栓层结构;皮层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较大;皮层与韧皮部分界不明显;木质部发达,约占根直径2/3;石细胞分布不均匀。根的木栓层厚度和细胞层数、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均存在差异,其中,木质部厚度的差异最为显著,木栓层层数及厚度的差异与所生长地域的海拔高度有关。

    2017年03期 v.45;No.373 390-393+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诱导子对黄芪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刘惠娟;梁建萍;

    为了筛选可以促进黄芪有效成分积累的诱导子种类及浓度,以大同浑源蒙古黄芪的种子为原料,用不同浓度SA,SNP,NAA浸种,进行盆栽试验,并对黄芪根部多糖、黄酮、皂苷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测定,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对不同诱导子处理下黄芪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5μmol/L SA,15 mmol/L SNP,1.0 mg/L NAA可以显著促进黄芪有效成分的积累,其中,SA对黄酮效果明显;SNP对皂苷效果明显;NAA对多糖效果明显,并且PAL活性和黄酮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2017年03期 v.45;No.373 394-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党参可溶性粉对小鼠抗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杨绒娟;石轶男;扆妍妍;孙耀贵;孙娜;李宏全;

    研究旨在评价党参可溶性粉的抗应激和免疫调节能力,为申报新兽药提供药效学资料。通过观测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常压耐缺氧时间来评价党参可溶性粉的抗应激作用,通过测定小鼠免疫脏器指数、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溶血素抗体水平评价其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党参可溶性粉能极显著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P<0.01)和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P<0.01),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免疫器官指数(P<0.05)、吞噬指数和吞噬系数(P<0.01或P<0.05),并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绵羊红细胞所致小鼠溶血素抗体水平(P<0.01或P<0.05)。党参可溶性粉具有抗应激和免疫增强功能,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7年03期 v.45;No.373 398-40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VE,IGF-I和hCG对体外培养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于宇翔;韩永利;李素娟;孙子龙;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维生素E(V_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睾丸间质细胞(LCs)增殖的作用,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V_E,IGF-I,h CG分别处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24,48 h,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 h时V_E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IGF-I,h CG组差异不显著(P>0.05);48 h时,V_E,h CG组细胞活力差异显著(P<0.05),IGF-I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24,48 h的IGF-I对细胞的增殖变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V_E和h CG对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7年03期 v.45;No.373 402-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耕作与栽培

  • 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初报

    周应军;李彦良;蒋向;王策;

    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和最适的播种量,2015年秋季采用免耕宽幅匀播、宽幅匀播(非免耕)、免耕沟播和常规条播(非免耕)4种播种模式和150,187.5,225 kg/hm~2等3个播量,在孟津县白鹤镇范村旱地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条播(非免耕)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4种播种方式除宽幅匀播外,均以播量225 kg/hm~2产量最高;在机械收获的情况下,调查所得理论产量等同于实际产量,不必再进行85%折损。

    2017年03期 v.45;No.373 405-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瓶插液对连翘切枝瓶插开花的影响

    张甜甜;马骁;

    试验以硫酸铝、氯化钙、柠檬酸、蔗糖为原料配制的催花保鲜剂,对连翘切枝进行处理,就连翘切枝催花及保鲜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浓度为3%的蔗糖溶液作用下,以氯化钙1 g/L、柠檬酸500 mg/L、硫酸铝100 mg/L催花保鲜效果最为显著。

    2017年03期 v.45;No.373 409-410+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榆林沙区酿酒葡萄引种试验初报

    纪晓玲;刘翠英;张雄;李鲜花;艾海舰;

    以引进的5个酿酒葡萄品种(黑比诺、梅鹿辄、蛇龙珠、赤霞珠、霞多丽)为材料,在榆林沙区自然条件下,通过对各品种的物候期、栽培学性状、果实经济性状、抗寒性、浆果品质及酿酒品质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及试验研究,筛选出适于当地发展的优良酿酒葡萄品种,为当地葡萄酒生产和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适当本地发展的优良酿酒葡萄品种为梅鹿辄、赤霞珠、霞多丽。

    2017年03期 v.45;No.373 411-414+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

  • 不同时期喷施吨田宝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勉;高志强;孙敏;张东平;

    为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吨田宝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小麦3叶期、起身期和挑旗期喷施吨田宝和磷酸二氢钾的试验。结果表明,单施叶面肥增加了小麦叶面积指数、分蘖数和次生根数,且起身期喷施吨田宝效果较好,配合喷施叶面肥促进旱地小麦根系发育,且3叶期+起身期+挑旗期喷施吨田宝更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单施叶面肥增加了植株干物质量,且挑旗期喷施吨田宝显著增加叶片、穗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量,配合喷施叶面肥显著增加了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且3叶期+起身期+挑旗期喷施吨田宝效果最佳;单施吨田宝较磷酸二氢钾提高了小麦产量,且挑旗期喷施效果较好,配合喷施可提高产量,尤其起身期+挑旗期喷施吨田宝通过影响穗数使小麦增产效果显著。总之,起身期配施吨田宝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挑旗期喷施吨田宝有利于优化产量构成,起身期+挑旗期喷施吨田宝可显著增产10.49%。

    2017年03期 v.45;No.373 415-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加武斌;谢英荷;李廷亮;文德泽;贺丽燕;高慧洲;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从小麦拔节期到收获期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磷则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均为覆膜处理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且以全膜穴播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相同施肥量的测控施肥处理高64.52%~130.54%和25.81%~58.98%,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覆膜处理显著低于不覆膜处理,并且全膜穴播处理的降低幅度更明显。可见,覆膜可以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是适合晋南地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2017年03期 v.45;No.373 420-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密植条件下一次性施肥对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殷建军;张小娟;郭凤琴;郭庆瑞;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方式对晋北地区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方式与农民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经济效益相对提高;一次性施肥增加了晋北地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对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并无影响;一次性施肥促进了氮、磷养分的吸收和利用速率。综合分析认为,晋单85号春玉米品种在晋北地区适宜一次性施肥种植。

    2017年03期 v.45;No.373 424-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张仟雨;聂磊云;李萍;宗毓铮;董琦;郝兴宇;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CO_2浓度持续升高。小白菜因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已逐渐成为人们所青睐的绿色蔬菜之一。研究高CO_2浓度环境中小白菜的生长状况,将有助于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后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变化,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蔬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OTC(Open top chamber)系统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光合受高CO_2浓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后,小白菜的净光合速率在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均极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77.48%和58.76%;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幼苗期显著增加,而在营养生长期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率在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均显著增加;单株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但叶片中的Vc含量显著下降。高CO_2浓度可以提高小白菜的产量,但同时会对其营养品质造成负面影响。

    2017年03期 v.45;No.373 428-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污泥对不同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张强;卜玉山;

    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探究3种城市污泥对砖红壤、红壤和石灰性褐土全氮和有机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污泥后,3种土壤中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有明显增加,砖红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03~1.00,0.43~8.06 g/kg;红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10~1.05,1.04~15.21 g/kg;石灰性褐土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16~1.06,1.05~13.40 g/kg;其中,红壤和石灰性褐土中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量均要高于砖红壤。施用污泥后,土壤中Cu,Zn,Pb,Cr的含量也随之增加,且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所以,施用污泥时必须控制好用量以避免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2017年03期 v.45;No.373 43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的复配研究

    王小琴;李日强;王爱英;曲睿娟;

    通过PY-M3微生物絮凝剂和PY-F6微生物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Al Cl3和PAC)的复配试验,考察了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PAC投加量、PY-F6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顺序和废水pH值对荧光增白剂生产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可以明显减少二者的投加量,提高絮凝率,其中,PY-F6微生物絮凝剂与PAC复配效果最佳,当PY-F6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15 m L/L,PAC投加量为20 m L/L时,絮凝率高达99.46%;当废水p H值为5,PY-F6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40 m L/L,PAC投加量为60 m L/L,投加顺序为先投加PAC时,荧光增白剂废水浊度去除效果最好。

    2017年03期 v.45;No.373 438-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山西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及短缺分析

    孙晶华;张吴平;吴亚楠;魏强;

    利用山西省及所辖11个地市的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及农田灌溉用水量等数据,使用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法计算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当量系数,并采用Arc GIS对匹配格局及短缺状况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和可供农田灌溉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的年际变化范围为0.120万~0.170万m3/hm2,水资源总量与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空间差异较大,忻州和晋中的匹配程度较优,运城、长治、临汾、吕梁和朔州的匹配程度良好,大同和太原的匹配程度一般,晋城的匹配程度较差,阳泉的匹配程度极差;全省的当量系数为2.150,属于缺水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短缺状况的空间差异较大,其中,晋中、临汾、忻州、吕梁、大同、朔州、运城、长治和太原的当量系数大于1,为缺水地区,晋城和阳泉的当量系数小于1,为缺土地区。

    2017年03期 v.45;No.373 443-447+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

    原宗英;武英鹏;刘敏捷;

    对采自山西省的11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10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43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THT,TRT,PHT,PHR,出现频率分别为23.08%,9.62%,7.69%,6.73%。毒性基因V9,V19,V24,V25,V28,V29,V38,V39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V2a,V3Bg,V18,V21,V23,V27+31,V33的毒性频率在30%~7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山西省不同区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以考虑多个抗性基因同时利用;V1,V2b,V2c,V3,V3ka,V10,V11,V12,V13,14a,V14b,V15,V16,V17,V20,V22a,V26,V30,V31,V32,V35,V36,V37,V22b的毒性频率大于70%,它们对应的抗性基因在山西省小麦抗叶锈病品种选育中为无效基因,如果单独利用则没有价值。

    2017年03期 v.45;No.373 448-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防治西葫芦根腐病的室内药剂筛选

    申琼;武峻新;

    对造成西葫芦根腐病严重危害的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化学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药剂质量浓度为10 mg/L时,精甲霜·锰锌的抑菌率就达到了78.4%,其次为烯酰吗啉和多菌灵,抑菌率分别为62.4%和15.0%,其他药剂的抑菌率低于10%;当药剂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多菌灵的抑菌率达到100.0%,其次为精甲霜·锰锌和烯酰吗啉,抑菌率分别达84.7%和81.5%,其他药剂的抑菌率低于50%。EC50值最小的为68%精甲霜·锰锌,其次为50%烯酰吗啉和60%硫磺·敌磺钠。从用药量、药效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衡量,68%精甲霜·锰锌效果最好,50%烯酰吗啉次之。

    2017年03期 v.45;No.373 451-452+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问题探讨——以山西省泽州县为例

    石耀江;李富忠;

    泽州县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全国生态县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进了特色农业生产,同时也让一些贫困村走出了生活的困境,带来了实现小康的希望。对泽州县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同时对影响泽州县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针对泽州县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流转问题,可为晋城市两型农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实际经验,为进一步加快泽州县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决策性借鉴和建议,为促进晋城市泽州县土地流转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一些意见。

    2017年03期 v.45;No.373 453-45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与经营服务总体特征

    杨秀玉;戴俊生;刘平方;

    从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体形象与平均形象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从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实力情况和收益与分配情况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实力水平;并且基于对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与农户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剖析了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现状与农户成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满意程度等问题。结果表明,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带领新疆各族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竞争与增加经营收入的组织载体,其作用日益显著,同时也存在着经营规模较小的经营问题与按出资资金进行收益分配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等。建议加强以农产品品质为保障的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内部经营管理与完善相应利益分配机制是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重要条件选择,建议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加大扶持力度是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重要对策选择。

    2017年03期 v.45;No.373 457-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红枣的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研究

    殷海善;孟志兴;

    红枣和苹果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果种。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红枣和苹果的供需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红枣和苹果相比,红枣的需求少,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而苹果需求大,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小。究其原因,红枣作为日常必需品消费量非常少;红枣产品不适合多食;经营方式粗放,加剧了产量波动;作为营养保健品,受到中医文化制约,仅限于中华文化区;而苹果和红枣正相反。表明红枣产业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红枣产业发展应该稳定种植面积、提高枣果质量、重视红枣加工。

    2017年03期 v.45;No.373 46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张玉玮;王丽娟;

    针对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通过研究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了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果供给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的作用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投资机制尚未建立、专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较少等问题,并探讨了促进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2017年03期 v.45;No.373 469-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设施菜地氮素淋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唐珧;刘平;白光洁;李丽君;

    设施菜地由于"大肥大水"农业管理模式引起的氮素淋溶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除造成肥料的浪费外,还严重威胁饮用水的安全,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根据近年来设施菜地氮素淋溶方面的研究报道,从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及施肥方式描述了施肥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设施菜地氮素淋溶的影响效果,同时分析了灌水量、添加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种植填闲作物及种植年限对氮素淋溶造成的影响。这可为减少设施菜地氮素淋溶,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2017年03期 v.45;No.373 473-476+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种子休眠与解除机理的研究进展

    赵文琦;季兰;

    具有休眠特性的种子如何顺利地经过后熟过程正常萌发,是到目前为止学者一直探究的问题。综述了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激素、酶、可溶性糖和脂肪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有机物质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是调控种子休眠与萌发的一对拮抗内源激素,生长素(IAA)对萌发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间接影响种胚的发育和其他激素水平。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H)是TCA循环和PPP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变化对种子完成后熟有关键性作用;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决定了种胚中淀粉的含量。在萌发过程中,种子新陈代谢开始旺盛,大量利用可溶性糖和脂肪,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环境条件中温度和含水量是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种子休眠与萌发可通过温度来调控,低温层积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完成后熟,为种子的萌发奠定物质基础。

    2017年03期 v.45;No.373 47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

    窦金熙;郭玉明;王盛;刘蒋龙;

    总结了国内外最主流的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包括称重法、电阻率法、FDR法、灰度反演法、光谱分析法、红外线感测法、中子法、γ射线法、TDR、分布式光纤测量法(DWS法)、遥感测定法、探地雷达法;并且对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了介绍。

    2017年03期 v.45;No.373 482-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果园生草研究现状与展望

    郝紫微;季兰;

    果园生草是改善果树生态条件的一项现代土壤管理技术,实施果园生草栽培可以确保现代果园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总结了我国10 a来的生草试验研究,从草种选择、果园生草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果园生草对果园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展果园生草试验研究的现状。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果园生草显著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和果园的大气生态,并明显增加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提高了果树产量和改善了品质。预期今后将在筛选适宜草种、探明生草的生理生态效应和弄清生草对果树产量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017年03期 v.45;No.373 486-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郑重声明

    <正>有单位、个人假冒本刊名义开设虚假投稿网站,给作者、读者带来困惑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了本刊声誉。本刊郑重声明:目前本刊所有稿件只通过邮箱(sxnykx@126.com)投稿,除此之外的其他投稿方式均为虚假渠道。请广大作者、读者注意识别,谨防上当受骗。

    2017年03期 v.45;No.373 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西农业科学》征稿简则

    <正>《山西农业科学》是由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月刊,每月20日出版)。主要刊载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耕作与栽培、生理生化、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贮藏与加工、质量与安全、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等学科的研究报告及综合评述等。此外,本刊还针对农业科研和生产热点问题,增设临时栏目,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2017年03期 v.45;No.373 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