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遗传育种

  • 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张沛敏;邵林生;闫建宾;王瑞钢;张雪彪;

    为了提供鲜食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可靠依据,筛选出适宜山西省晋中市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而推动晋中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物候期、植株农艺性状、植株抗性、果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评价6个方面对参加山西省特用玉米联合体鲜食玉米品种测试的19个糯玉米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甜糯66产量最高,为21 853 kg/hm2,比对照品种晋单(糯)41号、京科糯2000分别增产30.9%、26.1%;其次是白糯99,产量为19 273 kg/hm2,比对照品种晋单(糯)41号、京科糯2000分别增产15.4%、11.3%;再次是晋甜糯2号,产量为17 966 kg/hm2,比对照品种晋单(糯)41号、京科糯2000分别增产7.6%、3.7%;迪黑糯2134抗性表现优良,籽粒饱满,感官品质较高,其余各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品黑糯482果穗糯性高,皮薄无渣,品质评价评分较高。白甜糯66、白糯99、晋甜糯2号、迪黑糯2134、品黑糯482适宜在山西省晋中市进行推广种植,其他品种建议进一步试验观察。

    2022年02期 v.50;No.432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生理生化

  • 红光与远红光比值对盐胁迫下番茄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许兆颖;刘玉兰;高星星;李若婵;王文娇;苗妍秀;

    为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番茄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不良影响,以Micro-Tom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不同红光和远红光比值(R∶FR)和盐浓度处理,包括R∶FR=7和0 mmol/L NaCl(对照,HL)、R∶FR=7和50 mmol/L NaCl(HM)、R∶FR=7和100 mmol/L NaCl(HH)、R∶FR=0.7和0 mmol/L NaCl(LL)、R∶FR=0.7和50 mmol/L NaCl(LM)、R∶FR=0.7和100 mmol/L NaCl(LH),研究不同R∶FR对盐胁迫下番茄植株鲜质量、果实外在品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果实硬度)和内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有机酸、Vc和番茄红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HL处理)相比,盐胁迫(HM和HH处理)显著降低了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和Fe含量,显著提高了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盐胁迫添加低R∶FR(LM处理比HM处理,LH处理比HH处理)显著提高番茄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糖和Vc含量,显著降低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说明盐胁迫显著降低番茄果实外在和内在品质,而添加低R∶FR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番茄果实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番茄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

    2022年02期 v.50;No.432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外源钙对低温胁迫下梨生理特性的影响

    潘琪;武建强;贾慧;宁芳;张文菲;张熠可;韩爱谦;袁嘉玮;

    以玉露香梨为试材,分别设置CK(不喷钙)、T1(14 mmol/L CaCl_2)、T2(21 mmol/L CaCl_2)、T3(28 mmol/L Ca Cl_2)、T4(14 mmol/L Ca(NO_3)_2)、T5(21 mmol/L Ca(NO_3)_2)、T6(28 mmol/L Ca(NO_3)_2)共7个处理,采用人工气候室在-2℃条件下研究外源钙调控梨花器官、叶片抗寒指标(MDA、SOD、POD、CAT)和光合指标(Pn、Tr、Ci、Gs)等生理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梨花器官抗寒性及梨叶片生理特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理特性指标变异系数存在差异,SOD、POD、Gs生理指标更容易被人为调控;相关性分析可知,POD活性、CAT活性、Gs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n、Tr、Ci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OD活性、Pn、Gs、Tr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外源钙可通过调控光合性能促进植株抗寒能力的提升;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表明,在梨花期喷施21 mmol/L Ca(NO_3)_2以及在梨果实膨大期喷施21 mmol/L Ca Cl_2,可显著抑制MDA的生成,分别使MDA减少32.7%、19.1%,可提升抗氧化相关酶的活性,分别使SOD提升41.1%、59.5%,使POD提升322%、122%,使CAT提升15.1%、46.1%,还可提高光合性能指标,使梨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29.2%、蒸腾速率提高32.7%、气孔导度提高71.4%,进而提升梨产量及品质。

    2022年02期 v.50;No.432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5-氨基乙酰丙酸在玉露香梨上的应用研究

    刘慧芳;贾语秀;冯新新;李六林;

    为了探索5-氨基乙酰丙酸(ALA)在梨生产上应用的可能性,以玉露香梨为材料,研究了在生长阶段喷施低质量浓度(0.1、1.0、10.0 mg/L)ALA对玉露香梨叶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同时分析在果实转色期喷施高质量浓度(50、100、150、200 mg/L)ALA对果实花青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低质量浓度(0.1、1.0、10.0 mg/L)ALA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玉露香梨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低质量浓度(0.1、1.0、10.0 mg/L)ALA处理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喷施清水对照,而可滴定酸含量却显著低于喷施清水对照,其中,对果实品质促进效果最佳的ALA质量浓度为1.0 mg/L。转色期喷施高质量浓度(100、150、200 mg/L)ALA均能显著提高玉露香梨果实花青苷含量,其中,100 mg/L ALA诱导花青苷积累的效果最明显。因此,生长季节喷施1 mg/L ALA可以显著提高梨叶片光合性能,提升果实内在品质;转色期喷施100 mg/L ALA能有效促进果实着色,改善果实外观品质。

    2022年02期 v.50;No.432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干旱胁迫对多裂叶荆芥幼苗形态和不同部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武曦;张罡;郭华;张亚楠;周鹏程;付宝春;

    为探究干旱对多裂叶荆芥生长的影响,以多裂叶荆芥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模拟干旱的方法,设置CK、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水分梯度,对0、7、14、21 d下多裂叶荆芥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根冠比等形态指标,以及根、叶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多裂叶荆芥幼苗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较小,而根冠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较为敏感;不同干旱处理下叶片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但0~7 d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整体来看,多裂叶荆芥根、叶中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均随时间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在21 d达到最高;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递减(叶)或先增后减(根)的趋势,21 d时含量最低,此时不同处理下的差异显著;SOD活性在14~21 d最高,且在21 d时中、重度干旱下与CK差异显著;POD活性在21 d降到最低,且重度干旱下与CK差异显著,说明多裂叶荆芥幼苗在短时间内对轻度干旱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适应性,胁迫21 d时,为应对干旱胁迫通过对渗透物质积累的调节,协调自身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清除活性氧对细胞膜带来的伤害,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相关性分析表明,根、叶的脯氨酸、可溶性糖与丙二醛含量三者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SOD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SOD与P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2022年02期 v.50;No.432 161-16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2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耕作与栽培

  • 播期对糯玉米棒三叶生理指标、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侯磊;李靖涛;周伟;南芝润;张杰;惠国强;田怀泽;

    为探讨山西省中部地区播期对糯玉米棒三叶生理指标、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对晋糯18和晋糯20这2个糯玉米品种在6个播期水平下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生理指标和蛋白质、淀粉和粗纤维等籽粒主要成分及产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日期的推迟,2个糯玉米品种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POD、MDA和GSH含量均呈递减趋势,叶绿素a/b、籽粒蛋白质、淀粉、粗纤维等主要成分含量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晋糯20号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籽粒蛋白质、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晋糯18号,晋糯18号MDA、GSH含量及籽粒淀粉含量、产量显著高于晋糯20号;播期和品种互作对糯玉米棒三叶生理指标、籽粒品质及产量影响显著,晋糯20号在B1播期(4月26日)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比晋糯18号在B6播期(7月5日)下分别增加了82.56%、114.63%、88.14%、3.96%和15.46%,晋糯18号在B1播期(4月26日)下POD、MDA和GSH含量比晋糯20号在B6播期(7月5日)下分别增加了26.63%、214.29%和89.29%,晋糯18号在B5播期(6月21日)下淀粉含量比晋糯20号在B1播期(4月26日)下增加了2.86%,晋糯18号在B3播期(5月24日)下产量比晋糯20号在B6播期(7月5日)下增加了133.76%。综合考虑,山西省中部地区糯玉米在B3播期(5月24日)左右播种最为适宜。

    2022年02期 v.50;No.432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土质及株距对鲜食胡萝卜农艺性状的影响

    桑维峻;张晶;武喆;侯雷平;李梅兰;

    为了探究鲜食胡萝卜在山西省晋中市的栽培模式,以鲜食胡萝卜品种彤心105为材料,在耕层土壤掺入不同比例沙子(无掺沙(CK)以及掺沙150、300、450 m3/hm2)并设置不同栽植株距(3、5、8 cm),比较不同处理下胡萝卜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掺沙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掺沙后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和pH值随着掺沙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有机质和总氮含量随着掺沙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着掺沙量的增加逐渐减小;胡萝卜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均在CK中最优,地下部分的生长及产量在掺沙150 m3/hm2中最佳,该掺沙量下的土壤孔隙度为44.46%。在掺沙基础上比较不同株距胡萝卜的生长结果显示,地上部分在3、5 cm株距下生长较好,营养物质积累在5 cm株距下最多,产量在3 cm株距下最高。说明鲜食胡萝卜在山西晋中市最适宜的栽培模式为掺沙150 m3/hm2的土壤基础上5 cm栽植株距。

    2022年02期 v.50;No.432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发酵中药渣基质黄瓜穴盘育苗效果

    赵青松;雷海英;闫志永;崔佳怡;

    为筛选出以发酵中药渣为基础的适合黄瓜穴盘苗生长的复合有机育苗基质配方,以发酵中药渣、珍珠岩、蛭石3种基质为基础,混配了5种不同药渣复合基质作为黄瓜育苗基质,以草炭∶蛭石∶珍珠岩体积比2∶1∶1为对照,对各复配基质理化性质、黄瓜穴盘苗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2处理(中药渣∶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3∶1∶1)和T3处理(中药渣∶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4∶1∶1)的复配育苗基质能满足黄瓜穴盘育苗基质要求;且T2处理的株高、茎粗、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T2处理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尖数等根系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对照;对比不同复配基质的综合评价系数,T3处理优于其他含中药渣的处理,T2处理综合评价指标次之。综合来看,中药渣∶珍珠岩∶蛭石体积比为3∶1∶1和4∶1∶1均可以作为黄瓜穴盘育苗基质使用。

    2022年02期 v.50;No.432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

  • 减氮配施不同调节剂对土壤温室气体强度与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张浩东;贾俊香;马智勇;

    在晋中地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对照(CK)、化肥(N)、氮素减施20%配施双氰胺(ND)、等氮转换有机肥(OF)、氮素减施20%加有机肥(NOF)和氮素减施20%配施生物炭(NB)6个处理,研究氮素减施与不同调节剂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土壤N_2O、CO_2、CH_4等3种温室气体强度与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D、OF、NOF和NB处理相比N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62.57%、48.41%、27.95%和90.44%,NB处理不但能够降低N_2O排放,同时较N处理能够降低CO_2和CH_4的累积排放量;ND处理虽较N处理降低了N_2O累积排放量,但较N处理显著增加了29.52%的CO_2累积排放量,ND、OF和NOF处理间CO_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旱地作为CH_4的"汇",除NOF处理之外其余5个处理CH_4累积排放均表现为吸收,且彼此间CH_4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ND、OF和NOF处理的冬小麦产量较N处理分别增产47.00%、78.00%和5.35%,全球增温潜势(GWP)较N处理分别降低了64.04%、48.48%和23.47%;CK、ND、OF与NB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显著小于N与NOF处理,NOF处理的GHGI值较N处理降低了33.21%,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此外,NOF处理较N处理提高了籽粒氮吸收、略微提高磷吸收。综上,实施部分有机肥代替化肥对于旱地冬小麦可以作为一种作物增产、提高氮素利用率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

    2022年02期 v.50;No.432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喷施有机硒肥对黑糯玉米籽粒硒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詹昕;赵芳芳;高志强;杨珍平;杨文平;

    为探究有机硒肥喷施量和次数对黑糯玉米籽粒硒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及适宜的施用方式,以黑糯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的有机硒肥喷施量(1.5、3.0、6.0 g/hm~2)和喷施次数(1、2次)处理,测定玉米籽粒花青素、硒等含量。结果表明,喷施有机硒肥显著提高了籽粒花青素和硒含量,同一喷施次数,随施硒量增加,籽粒花青素含量呈降低趋势,而籽粒硒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喷施2次的花青素、硒含量高于喷施1次,且喷施2次,施硒量1.5 g/hm~2的籽粒花青素含量最高,达0.53 mg/g,施硒量3.0 g/hm~2的籽粒硒含量最高,达0.24 mg/kg;喷施有机硒肥可促进籽粒铁、锌、锰积累,降低玉米籽粒铬、镉含量,施硒量6.0 g/hm~2,喷施2次的籽粒铁、锌、锰含量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39%、35%、27%,镉含量最低,降低22%,施硒量3.0 g/hm~2,喷施2次的籽粒铬含量最低,较对照降低49%。在玉米吐丝期和之后7 d喷施2次,且施硒量1.5~3.0 g/hm~2有利于增加黑糯玉米籽粒硒和花青素含量,降低铬含量;喷施2次,施硒量6.0 g/hm~2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铁、锌、锰含量,降低籽粒镉含量。

    2022年02期 v.50;No.432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蒲公英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徐嘉美;周昀晖;高璿濛;杨春雪;

    为深入了解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探究AMF对蒲公英耐盐性的效应,并为改良盐碱化农林及城市用地提供新思路,在盆栽条件下,对蒲公英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并用不同浓度(0、100、200、300、400 mmol/L)的NaCl溶液进行处理,利用ICP-AES法测定了植株地上部K、Ca、Mg、Fe、Cu、Zn、Mn的含量。结果表明,接种处理60 d时AMF与蒲公英形成了明显的共生结构,盐胁迫后AMF在蒲公英根系的侵染率达到了54.2%~71.3%;与不接种相比,接种摩西斗管囊霉提高了各NaCl浓度下蒲公英地上部的Mg、Cu、Zn的含量,且在100、400 mmol/L NaCl浓度下使Mg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4.31%、33.22%,在0、200、300 mmol/L NaCl浓度下使Cu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2.33%、43.99%、28.48%,在200、300、400 mmol/L NaCl浓度下使Z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2.38%、27.55%、21.04%;同时,接种处理增加了在0、100 mmol/L NaCl浓度下的K含量以及在100、200、300 mmol/L NaCl浓度下的Fe含量,接种处理减少了一定浓度范围内(0、200、300 mmol/L)植株对Ca的吸收量,对Mn含量没有显著影响。AMF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蒲公英的营养吸收状况,提高蒲公英耐盐性。

    2022年02期 v.50;No.432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陈婷;李廷亮;张晋丰;刘洋;王嘉豪;吕卓呈;

    明确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现状,为当地土壤养分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据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选取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原平市和寿阳县,以及山西"农谷"建设区太谷县,作为研究典型代表区,根据各县土壤类型、地形特征以及种植区划,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10个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4.10~53.98 g/kg,平均值为17.52 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10~20 g/kg,样点所占比例为63.78%,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硝态氮含量为4.97~37.51 mg/kg,平均值为19.79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17~74.12 mg/kg,平均值为22.64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58.81~517.02 mg/kg,平均值为220.42 mg/kg,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总体比较丰富。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中有效铜(Cu)含量为0.24~6.00 mg/kg,平均值为1.26 mg/kg;有效锌(Zn)含量为0.17~5.30 mg/kg,平均值为2.07 mg/kg;有效镍(Ni)含量为0.05~1.30 mg/kg,平均值为0.31 mg/kg;有效铁(Fe)含量为2.60~29.57 mg/kg,平均值为9.40 mg/kg;有效锰(Mn)含量在0.97~37.90 mg/kg,平均值为17.42 mg/kg;有效硒(Se)含量为11.99~85.24μg/kg,平均值为30.43μg/kg。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效态Cu、Zn、Fe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效态Fe、Mn、Ni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Se则与其他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山西省现阶段玉米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氮、磷和钾速效养分以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中等到较丰富水平,因此,山西省玉米生产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有机培肥管理。

    2022年02期 v.50;No.432 213-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山西省畜禽养殖粪尿及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胡雪纯;解文艳;马晓楠;周怀平;杨振兴;刘志平;

    根据迄今为止有记载的1987—2019年山西省畜牧业统计年鉴数据,从畜禽养殖数量规模及产污情况等方面简述山西省畜禽养殖业近年来的发展,采用排泄系数法估算畜禽粪尿产生量及其主要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山西省不同种类畜禽养殖粪尿养分时空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来,山西省畜禽养殖规模整体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分为1987—1996年全面发展期、1997—2006年结构调整期、2007—2014年发展方式转变期和2015年之后恢复增长期这4个时期;2007—2019年间,空间上由原来的南北高中间少变化为各地市分布均匀,太原市、阳泉市畜牧业不发达,畜禽养殖规模整体较小;将牛、家禽的养殖数量折算为猪当量后,山西省近30 a来牛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从63.8%降至31.4%,猪、家禽占比呈缓慢上升趋势;1987—2006年间,山西省畜禽养殖粪尿产生量年均达到3 000.47万t,2007—2019年间,年均仅为2 030.79万t,且近30 a来牛粪产生量最大;全省畜禽粪尿中COD、BOD、NH3-N、TN、TP含量年际变化趋势同畜禽养殖规模相似,全省畜禽粪尿中COD产生量均保持最高,年平均产生量64.3万t,占污染物产生总量的45.3%;TP产生量最低,平均仅占总量的2.5%;太原市、阳泉市由于畜牧业不发达,畜禽粪尿中养分产生量最低。运城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应侧重生猪和家禽的养殖总量及粪污控制工作。

    2022年02期 v.50;No.432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48%噻虫胺悬浮剂拌种对花生田蛴螬的药效评价

    张自启;王利霞;王淑枝;韩瑞华;刘顺通;段爱菊;

    噻虫胺是新烟碱类杀虫剂,可用于防治蚜虫、蓟马、飞虱等半翅目、双翅目和某些鳞翅目害虫,该药剂既可用于茎叶喷雾处理,也可用于土壤处理。为测定噻虫胺药剂通过种子处理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筛选适宜药剂种子处理用量,使用48%噻虫胺SC分别以1、2、4、8、12 mL/kg种子的用量对花生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以60%吡虫啉FS 3 m L/kg种子和30%毒死蜱CS 20 mL/kg种子拌种处理作为对照,采用大田种植小区试验,在花生荚果膨大期使用不同处理的花生植株室内饲喂蛴螬,并在花生收获期调查各小区花生果的危害情况及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8%噻虫胺SC以8、12 mL/kg种子处理对室内2龄蛴螬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14%和91.94%,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处理;分析花生收获期虫情指数发现,48%噻虫胺SC以8、12 mL/kg种子处理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8%和95.0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处理。48%噻虫胺SC以8、12 mL/kg种子剂量拌种,对花生田蛴螬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60%吡虫啉FS和30%毒死蜱CS对照药剂。

    2022年02期 v.50;No.432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对非靶标昆虫的诱集作用

    梁佳伟;曾雅钗;裴雨晴;汪姗姗;熊绪海;薛琪琪;祁靖宇;张倩;门丽娜;张志伟;

    通过研究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诱捕到的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林间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减少非靶标昆虫对性引诱剂的影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防治沙棘木蠹蛾,以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棘林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随机选取3块平地和3块坡地,利用性引诱剂监测法,诱捕沙棘木蠹蛾成虫,并选取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以及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分析诱捕器内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干扰。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会诱引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的非靶标昆虫;时间和地形会影响性引诱剂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捕量;8月份诱捕到非靶标昆虫的类群和数量最多;平地诱捕到非靶标昆虫数量多于坡地。因为非靶标昆虫与沙棘木蠹蛾形态差异明显,所以非靶标昆虫的存在不会影响性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的检测效果;引诱膜翅目和双翅目的访花昆虫,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其传粉生态功能。

    2022年02期 v.50;No.432 236-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小菜蛾成虫对几种甜味和苦味物质的味觉反应

    武菊平;谢佼昕;郝赤;闫喜中;

    昆虫味觉在其产卵和寄主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小菜蛾对常见植物非挥发物的敏感性,为深入研究小菜蛾成虫取食机制提供行为上的依据,也为寻找新型防治害虫的方法提供新思路,采用喙管伸长反应,通过刺激小菜蛾触角末端研究了小菜蛾对蔗糖、葡萄糖、海藻糖、麦芽糖和果糖等5种不同浓度的甜味物质以及奎宁、苯甲地那铵、黄连素等3种低浓度苦味物质的味觉反应。结果表明,100 mmol/L的5种糖均可刺激小菜蛾雌、雄成虫产生喙管伸长反应,其中,雌性小菜蛾对蔗糖的反应最强,反应率达57.5%,对果糖最弱,反应率仅为20%;雄性小菜蛾同样对蔗糖的反应最强,对麦芽糖的反应最弱;雌性小菜蛾对甜味物质的味觉反应显著强于雄性小菜蛾;对糖类物质的伸喙反应率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蔗糖浓度为500 mmol/L时引起反应最强,反应率达60%。低浓度的奎宁、苯甲地那铵和黄连素抑制了雌性小菜蛾的喙管伸长反应,降低其对甜味物质的味觉反应。

    2022年02期 v.50;No.432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苹果黄蚜抗药性快速测定方法初探

    封云涛;郭晓君;李娅;庾琴;张润祥;

    为了探索苹果黄蚜的抗药性快速测定方法,以玻璃管为载体,采用药膜法对苹果黄蚜常用药剂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了抗性诊断剂量的研究。以2种药剂对苹果黄蚜敏感品系的毒力为基础,同时设置了多个备选剂量,通过室内毒力和防治试验进行准确性测定,并采用不同田间种群进行了验证,旨在为苹果黄蚜抗药性的快速评估和科学选药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种药剂LC90、LC99、2×LC90、4×LC904个备选剂量对苹果黄蚜的校正死亡率与理论死亡率均差异较小;室内防治试验的结果是吡虫啉4个剂量、高效氯氟氰菊酯4×LC90剂量2~3 d防治效果分别达89.2%~100%和90.9%~93.9%;以苹果黄蚜敏感品系相应LC90和4×LC90值分别作为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诊断剂量,测得山西运城、山西晋中、陕西咸阳和山东栖霞田间种群死亡率分别为58.2%~89.5%和8.34%~58.73%,获得的死亡率趋势与用浸叶法测定抗性结果趋势一致。以玻璃管药膜法获得的两诊断剂量可以快速评估苹果黄蚜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

    2022年02期 v.50;No.432 249-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Streptomyces parvus 33菌株发酵液干燥物与杀菌剂复配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控效果

    张文娟;

    为寻找有效提高草莓白粉病防效的药剂组合,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Streptomyces parvus33菌株发酵液干燥物对草莓白粉菌孢子的室内毒力,药剂终质量浓度为25、50、100、200、400μg/mL,以苯醚甲环唑作为阳性对照,计算药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按照GB/T 17980.119—2004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方法进行Streptomyces parvus 33发酵液与吡唑醚菌酯或吡唑萘菌胺复配物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Streptomyces parvus 33发酵干燥物原始浓度;25%吡唑醚菌酯;30%吡唑萘菌胺;30%发酵液干燥物+吡唑醚菌酯混合物(20%+10%);40%发酵液干燥物+吡唑醚菌酯混合物(20%+20%);20%发酵液干燥物+吡唑萘菌胺混合物(10%+10%);15%发酵液干燥物+吡唑萘菌胺混合物(5%+10%),同时以清水为对照。采用常规的喷雾措施,均匀喷洒在草莓的整个植株全株,第1次施药选择在草莓白粉病发病初级阶段,14 d后进行第2次用药,共施药2次。结果表明,Streptomyces parvus 33菌株发酵液干燥物对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棚药效试验结果表明,Streptomyces parvus 33发酵液干燥物与吡唑醚菌酯、吡唑萘菌胺中的组合制剂施用对田间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单纯使用一种药剂明显提升。

    2022年02期 v.50;No.432 25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畜牧兽医

  • RNAi介导的中华蜜蜂AcerOBP14触角电位反应

    赵淑果;彭竹;黄丽;刘苗苗;赵慧婷;

    明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基因在RNA干扰前后的触角电生理(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可为中蜂嗅觉识别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在前期对中蜂气味结合蛋白AcerOBP14基因序列、荧光竞争气味结合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试验进一步采用饲喂法对中蜂采集蜂AcerOBP14基因沉默后,进行qRT-PCR及EAG试验,筛选出对AcerOBP14有效干扰的序列,并比较干扰前后触角对不同气味物质EAG反应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合成的2个不同片段大小的dsRNA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AcerOBP14 m RNA表达水平,ds AcerOBP14-1在饲喂48 h时沉默效果最好,沉默效率为68.9%。与只饲喂30%糖水的对照组相比,饲喂ds AcerOBP14-1的采集蜂触角对2-庚酮、α-法尼烯、β-罗勒烯和柠檬醛的EAG反应值极显著降低,对橙花醇和胡椒酮的EAG反应值显著降低。通过RNA干扰能够显著抑制AcerOBP14的表达,显著降低触角对报警信息素、植物花香挥发物、那氏信息素及幼虫信息素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值。推测AcerOBP14是一种广谱结合蛋白,可能参与工蜂的采集及蜂群的秩序维持行为。

    2022年02期 v.50;No.432 259-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贮藏与加工

  • 电商物流对杏运输微环境及货架品质的影响

    陈园园;张京社;

    杏在经过常温电商物流运输后极易发生腐烂变质,严重影响果实后期食用。为改善杏电商物流方式,设置预冷、冰袋、预冷+冰袋3种处理,且与对照(不预冷且不加冰袋)进行对比,测定不同方式下杏运输过程中微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及杏后期货架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预冷处理的初始温度较低,仅为4.27℃,但升温速率最快,温差较大,运输14 h后与常温运输温度接近,预冷处理的果实货架期糖酸比差值仅为0.11,与对照(糖酸比差值为0.38)差异显著,但在杏硬度的保持及降低腐烂率上没有明显效果;冰袋处理与对照相比,也能显著降低初始温度(18.83℃),升温速率慢且稳定,但冰袋处理湿度最大,长时间保持在95%~100%,容易滋生病菌,运输后货架5 d果实腐烂率最高,达88.89%,在降低失重率、保持糖酸比上也没有明显效果;预冷+冰袋处理的初始温度最低,仅为4.20℃,升温速率较慢,17.5 h后升温至20℃,相对湿度波动最大,2 h内相对湿度由94.30%降至47.77%,之后持续增高至90%以上,预冷+冰袋处理的果实货架期硬度差为0.002 kg/cm2,糖酸比差值为0.07,对电商物流杏硬度及糖酸比的保持效果最好,且腐烂率最低,仅为22.22%。预冷+冰袋是杏电商物流的最佳选择。

    2022年02期 v.50;No.432 26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植物多糖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永;闫世雄;杜彦丽;何洋;施红梅;王坤;豆腾飞;刘丽仙;申志超;贾俊静;葛长荣;

    近年来,我国的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大,养殖规模发展迅速并不断扩大,但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疾病制约水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食品安全与人口持续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疫苗、抗生素等化学药品在养殖过程中长期使用引起的药物残留、抗药性、水体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鱼类养殖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且不符合现代健康养殖的需求。因此,发掘安全有效的药物替代品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植物多糖由于具有抗氧化、免疫等生物活性,可以用作提高鱼类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的有效刺激剂,在鱼类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鱼类养殖过程中植物多糖对鱼类生长、抗菌抗病、免疫、抗氧化和血糖血脂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从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即从细胞和分子层面研究植物多糖对鱼类免疫性能、抗菌抗病、抗氧化等影响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植物多糖与其他物质联合使用的协同作用效果;利用植物多糖的抗氧化、提高免疫性能、降血糖血脂等优点,将植物多糖与其他食品原料进行复合,开发功能性食品等。

    2022年02期 v.50;No.432 272-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9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专家介绍

    <正>付宝春男,1973年出生,辽宁鞍山人,中共党员,2009年6月毕业于中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太谷综合试验站站长、梨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负责人,兼任山西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政协委员、《果树资源学报》主编、山西省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专家、山西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专家库专家和《山西农业科学》第五届编委。主要从事园艺和园林植物的新品种选育、栽培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实践水平,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2022年02期 v.50;No.432 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