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专题:谷子基础及应用研究

  • 谷子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侯思宇;刘超;马赟骁;任超;格桑拉毛;赵玥;王晨晨;甄晓溪;

    作为古老的驯化作物之一,谷子在中国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谷子是重要的杂粮作物,其籽粒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C4光合、小的二倍体基因组、抗逆、适应性强等特点。自2012年谷子基因组测序项目完成以来,谷子已经进入了基因组学时代。谷子基因组学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比较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基于测序的基因分型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极大地推动了谷子遗传学的研究。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谷子已成为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和推动有机旱作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作物。近年来,谷子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品种选育方面缺乏突破,不能满足现代有机旱作需求,主要原因在于谷子育种仍然依托传统育种手段。谷子基因组学的发展为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文章综述了谷子全基因组测序历史与现状、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以及基于谷子全基因组序列发掘基因资源取得的成果。谷子功能基因组学与传统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必将促进高效、精准谷子育种体系的构建,加快突破性谷子品种的培育,满足产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

    2024年01期 v.52;No.45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谷子DUS测试标准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史慎奎;祁东梅;王春芳;王玉芳;蔡爽;

    谷子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对谷子基础研究与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高质量的SSR标记对DUS(Distinctness-特异性、Uniformity-一致性和Stability-稳定性)测试标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不仅能够解析标准品种的遗传信息,也有助于对新育成品系进行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利用高质量的20个SSR标记对30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谷子DUS测试标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其指纹图谱;同时,利用该指纹图谱的SSR标记对22份春谷区和30份夏谷区区试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谷子品种资源利用与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20对SSR标记在DUS测试品种平均每对引物检出的等位变异数为9.15个,20个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7。利用上述SSR标记对来自春谷区与夏谷区的共计52份谷子区试品种进行分子鉴定,春谷区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2份春谷区区试品种分为3个主要的类群;而夏谷区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份谷子夏谷区区试品种分为4个类群,但难以区分春谷、夏谷区区试品种。研究结果厘清了谷子DUS测试标准品种和区试品系间的遗传相似性。

    2024年01期 v.52;No.455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构建

    侯森;秦慧彬;李萌;王海岗;穆志新;

    构建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旨在为谷子目标性状精准鉴定与相关候选基因挖掘提供种质基础。在598份山西谷子核心种质的基础上,选取抽穗期、株高、节数、颈长、叶长、叶宽、穗长、穗粗、茎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码数、码粒数、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等15个农艺、品质性状,使用QGAStation软件进行微核心种质构建抽样分析、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去除近缘种质,以构建微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微核心种质共包含322份种质资源。微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比较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均值与方差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均值差异百分率与方差差异百分率均为0,极差符合率为98.36%,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04.19%,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率为94.81%。微核心种质较好地保留了原始种质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变异度,同时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2024年01期 v.52;No.455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山西谷子主要农艺性状与黄色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潘怡敏;阳世杰;黄蕊;侯森;王海岗;

    为探明影响小米黄色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谷子育种中优异种质的筛选提供依据,以山西292份地方品种为材料,于2020年和2022年种植在山西农业大学东阳示范基地,对谷子米色、黄色素2个品质性状和株高、颈长、叶长、叶宽、主穗长度、主穗直径、主茎节数、主茎直径共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基于主成分分析计算其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山西谷子地方品种的颈长变异最为丰富,黄色素含量变异系数为22.42%,次于颈长而高于主茎直径。相关性分析表明,黄色素含量与株高、颈长、叶长、主茎直径4个农艺性状和a*、b*、CCI共3个米色相关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3.62%,可用于表述谷子黄色素含量、米色和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可见,小米米色是黄色素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谷子株高、颈长、叶长、主茎直径、主穗直径、主茎节数可能影响小米黄色素含量。依据综合得分,发现第266号来自于忻州市繁峙县的金点鱼综合得分最高,其黄色素的含量为27.27μg/g,CCI值为3.71,表型性状表现优异。

    2024年01期 v.52;No.455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致死剂量咪唑乙烟酸处理对冀谷25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史慎奎;祁东梅;王春芳;王玉芳;杨锐佳;

    为探究谷子品种冀谷25的除草剂致死剂量,并研究除草剂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冀谷25为试验材料,采用育苗盘培养方法,利用不同浓度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处理3叶期谷子幼苗,在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下,筛选出冀谷25幼苗的致死剂量;同时测定谷子幼苗在除草剂处理后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谷子幼苗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的致死剂量为3 375 mL/hm~2,同时发现随除草剂浓度(2 250、3 375、4 500 mL/hm~2)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谷子幼苗的相应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POD、SOD和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在不同时间节点出现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喷施致死剂量的3 375 mL/hm~2的咪唑乙烟酸后,谷子幼苗受到胁迫从而启动生理保护机制。

    2024年01期 v.52;No.45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宋诗娟;雷振宏;郭旭;王圆圆;燕翔;牛景萍;赵成萍;梁建萍;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传统的道地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不同产地黄芪的药材品质和疗效相差甚远,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和含量是决定药材品质的物质基础。为了研究不同产地黄芪次级代谢物的差异,为解析黄芪品质形成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优质黄芪的选育奠定基础,试验对来自山西浑源(S2-7)、山西五台(S2-9)、甘肃和政药园(S2-10)的3种蒙古黄芪根进行基于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并通过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674种代谢产物,分为29类,主要包括萜类物质、黄酮类物质、苯丙素类物质和生物碱类物质。依据P<0.05、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筛选差异代谢物,甘肃黄芪(S2-10)与山西黄芪组(S2-7、S2-9)间筛选出81种差异代谢物;山西五台(S2-9)和浑源(S2-7)2个产地黄芪间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对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可知,甘肃黄芪与山西黄芪组富集到3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以及烟酸盐和烟酰胺代谢通路。综上可见,不同产地黄芪次级代谢物的类型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2024年01期 v.52;No.455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下载次数:1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在高粱上的应用

    李文婷;杨三维;高洋;姚建民;韩小英;

    干旱少雨和农村劳动力短缺严重限制了陕北旱区高粱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推广应用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以及引进筛选适合当地的配套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以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7个高粱品种晋杂22、晋杂31、晋杂34、晋杂108、晋早5564、晋夏2842和晋中7742在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技术配套栽培下产量相关性状和收益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裸地栽培,覆膜艺机栽培显著提高了高粱的株高、穗长、千粒质量和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0.99%~12.64%、0.9%~7.3%、2.2%~12.9%、11.7%~32.6%;大幅度节省了人工成本,每公顷可节省约6 450元;增加了收益,增收幅度为103.6%~406.0%。其中,晋杂31的产量和收益最高,分别为10 346.7 kg/hm~2和16 943.4元/hm~2,其次依次是晋杂108和晋杂34,产量分别为10 320.0、10 293.3 kg/hm~2,收益分别为16 890.0、16 836.6元/hm~2。推荐晋杂31、晋杂108和晋杂34等3个高粱品种配套覆膜艺机栽培模式在陕北旱区推广种植。

    2024年01期 v.52;No.45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谷子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曹宇媛;纪晓玲;刘琴;贺东东;王小林;张雄;

    为探究适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膜际栽培条件下谷子大豆种植的最佳间作方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I_(22))、2行谷子4行大豆间作(I_(24))、4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I_(42))、单作谷子(SG)和单作大豆(SD)共5个处理,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谷子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种间竞争力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谷子的干物质积累量,且I_(24)处理显著高于I_(42)处理,谷子干物质分配比率孕穗期为叶大于茎,成熟期穗大于叶、茎,3种间作处理穗分配比率均显著高于单作,且I_(24)和I_(22)处理显著高于I_(42)处理;3种间作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大豆干物质分配比率开花期为叶大于茎,成熟期荚果大于茎、叶,3种间作处理荚果分配比率均显著高于单作,各间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I_(24)和I_(42)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0、1.06,土地生产力提高6%~10%,具有间作优势;I_(22)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1.00,无间作优势。间作处理下谷子较大豆表现出了更强的种间竞争力(AG>0)和产量营养竞争比率(CRG>1),且I_(24)处理显著低于I_(42)和I_(22)处理。综上所述,2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最佳谷子大豆间作方式。

    2024年01期 v.52;No.455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低温胁迫对扁桃优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郝丽叶;路琦;阿力木·阿木提;张锐;徐崇志;

    以2个扁桃优株(先锋一号、桃巴旦)后代叶片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温度水平(4(CK)、2、0、-2、-4℃)和4个处理时间(1、2、3、4 h),探究低温处理期间2个扁桃优株膜结构稳定性、过氧化物酶活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以期筛选出抗寒性较好的优株,为扁桃实生后代优株选择提供帮助。结果表明,在同一低温-4℃胁迫处理下,先锋一号的后代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桃巴旦的后代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则呈递增趋势,在-4℃、4 h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桃巴旦后代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S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相同时间4 h处理下,先锋一号的后代的脯氨酸含量随着胁迫温度降低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4 h处理下降幅最大;桃巴旦的后代的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含量随着胁迫温度降低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在-4℃、4 h处理下增幅最大。桃巴旦后代的抗寒性显著优于先锋一号后代,其后代可以耐受更低的温度(-4℃)和更长时间的低温。桃巴旦后代的抗寒性突出,在实际生产中可作为优良砧木。

    2024年01期 v.52;No.455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5 ]
  • 外源甜菜碱对烤烟幼苗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魏晓凯;罗小兵;赵杰;姚忠虎;

    为明确甜菜碱缓解烤烟干旱胁迫的作用机理,以秦烟96为供试品种,用15%的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探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35、40、45、50 mmol/L)的甜菜碱对烤烟幼苗农艺性状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同时以正常条件下生长的烟苗为正面对照(CK),以干旱胁迫下生长的烟苗为负面对照(CK_0),共设6个处理。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烤烟幼苗的生长发育,而叶面喷施甜菜碱可以缓解干旱对烤烟幼苗胁迫,其中,45 mmol/L的甜菜碱处理缓解效果最佳,该处理下烤烟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质量分别较CK_0显著增加了6.69%、38.78%和25.00%;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分别较CK_0显著降低了39.88%和52.28%;SOD、POD和CAT活性分别分别较CK_0显著增加了44.04%、36.33%和104.26%;叶绿素含量、Pn、Gs和Tr分别较CK_0显著增加了177.38%、116.85%、72.97%、67.27%,而Ci较CK_0显著降低了22.31%;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较CK_0显著提高了156.64%和93.58%;根系活力较CK_0显著增加了130.77%;失水率较CK_0显著降低了27.27%,而相对含水率较CK_0显著提高了12.35%。整体来看,喷施适宜浓度的外源甜菜碱可以显著缓解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的伤害。

    2024年01期 v.52;No.455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Na2CO3胁迫对赖草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超微结构的影响

    王凯鑫;杜利霞;

    赖草作为黄土高原乡土草,具有耐盐碱的特点。为揭示黄土高原乡土草赖草(Leymus secalinus)的抗碱能力,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8个Na_2CO_3浓度梯度(0、50、75、100、150、200、300、400 mmol/L)对赖草幼苗进行胁迫,研究Na_2CO_3胁迫对赖草幼苗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_2CO_3胁迫浓度的升高,赖草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逐渐降低。150 mmol/L Na_2CO_3胁迫时赖草叶片净光合速率、Fo和Fm达到最大,叶绿素含量较高;当Na_2CO_3浓度大于200 mmol/L时,赖草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Fo下降显著。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50 mmol/L Na_2CO_3胁迫下,叶绿体外膜清晰,基粒片层扭曲;150 mmol/L Na_2CO_3胁迫下,叶绿体的内外膜有解体迹象,线粒体膜有破损趋势,但结构完整;400 mmol/L胁迫下,叶绿体、线粒体内外膜解体,细胞结构严重受损。赖草对150 mmol/L以下的Na_2CO_3胁迫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叶片结构未受损伤。

    2024年01期 v.52;No.455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风化煤固定化微生物材料对铅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焦子乐;李建华;陈潇晶;卢晋晶;郜春花;徐明岗;

    风化煤固定化微生物材料较游离微生物能更好地钝化重金属。研究旨在探究风化煤固定化微生物材料的铅吸附性能及机理,为其污染场地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以风化煤固定化微生物材料为对象,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系统研究材料的用量、pH、吸附时间和铅溶液质量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拟合的方式描述铅吸附过程,结合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技术对吸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风化煤固定化微生物材料用量为0.4 g/L、pH值为4、吸附时间大于12 h时,在200 mg/L铅溶液中吸附性能最优,最大吸附量达到338 mg/g;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显示,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铅离子以单分子层的形式排列;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反应是自发的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会促进反应的发生。材料表面钙、钠等元素的离子交换作用及羟基、羧基、羰基、酰胺基等活性基团的络合沉淀作用,促进了风化煤固定化微生物材料的铅吸附作用。在铅质量浓度为200 mg/L,材料用量为0.4 g/L、pH值为4、吸附时间大于12 h时,可实现材料吸附性能的最大化。材料表面的Ca、Na等元素与铅的离子交换作用以及羟基、羧基、羰基、酰胺基与铅的络合沉淀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2024年01期 v.52;No.455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青海碱性土壤区天然富硒大蒜硒积累规律

    张亚峰;姚振;马强;沈骁;王帅;贺连珍;代璐;韩伟明;

    通过监测青藏高原东部大蒜主产区大蒜、蒜薹、蒜苗及根系土壤中Se、Sr、Mg、Cu、Zn、Pb、Cr、Hg、Ni等指标的含量,研究大蒜不同部位对硒的积累特征,以揭示天然富硒大蒜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基于富硒大蒜行业标准判定,研究区大蒜富硒率为97%,蒜薹富硒率为19%,蒜苗富硒率为13%;大蒜Se含量与根系土壤Se含量显著正相关,地上部位(蒜薹、蒜苗)与根系土壤Se含量的相关性明显弱于地下部位(大蒜)与根系土壤Se含量的相关性;大蒜Se的富集系数为13%,蒜薹Se的富集系数为6.7%,蒜苗Se的富集系数为5.7%。大蒜的富硒能力强于蒜薹和蒜苗,且研究区强于国内其他区域,印证了碱性富硒土壤的生物有效性高的特征。大蒜根部Se向蒜薹的转运能力高于向蒜苗的转运能力,蒜薹较蒜苗具有较高积累Se的能力。大蒜Se与Cu、Zn和Cr元素呈显著正相关,能发生协同吸收效应。基于无机态Cu、Zn、Cr经土壤转化吸收进入农产品多以有机态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铬(Ⅵ)处于低值;同时研究区土壤和农产品Cu、Zn、Cr总量均不超标,故研究区产出的富硒大蒜健康、安全。

    2024年01期 v.52;No.455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园艺

  • 不同施肥处理对金瑞油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滑小赞;程滨;赵瑞芬;侯家富;冯悦晨;王森;

    为解决山西油桃园施肥不合理的现象,筛选出适合当地油桃生产的施肥配比和施肥量,以4年生金瑞油桃为试验材料,磷肥固定,氮肥和钾肥各设置4个梯度,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运城地区金瑞油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和钾肥均可显著增加油桃的横纵径和单果质量,提高油桃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总酸度,提高果实糖酸比,改善果实品质和口感;但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过量的氮肥会降低油桃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利于油桃品质和产量的提升。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处理N_2PK_2(N 240 kg/hm~2、P_2O_5 120 kg/hm~2和K_2O 240 kg/hm~2)和处理N_2PK_3(N 24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36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8.77%和31.34%,增产值分别为25 440元/hm~2和27 72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通过构建施肥模型,试验地金瑞油桃的钾肥最佳施用量为398 kg/hm~2。综上,不同施肥配比和施肥量对油桃内在品质和产量有较大影响,试验地油桃适宜的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0.5∶1.0~1.5,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 240 kg/hm~2、P_2O_5 120 kg/hm~2、K_2O 240~360 kg/hm~2。

    2024年01期 v.52;No.455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植物保护

  • 5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王荣;郑瑞瑞;马力;郄杏桃;闫喜中;郝赤;

    植物源杀虫剂相较于化学农药,具有源于自然易分解、生物活性多样、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为研制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杀虫剂,为开发研究新型植物杀虫剂提供数据基础,从已报道的具有杀虫活性的5个科中选取丁香、甘草、独活、赤芍、八角5种植物,并在室内测定5种植物水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种虫态的生物活性。采用浸卵法、浸叶法和非选择叶盘法测定5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卵触杀、幼虫胃毒、成虫产卵忌避效果;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5种植物提取物处理后小菜蛾卵的外部形态。结果表明,5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卵和幼虫均有显著的杀虫活性,对成虫具有产卵忌避活性,生物活性与剂量基本呈正相关;在植物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00 mg/mL时,对小菜蛾卵和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以及成虫产卵忌避率均在85%以上。丁香、甘草、独活、赤芍、八角提取物对小菜蛾卵的毒力LC_(50)分别为9.57、16.16、20.42、9.00、7.57 mg/mL,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7.46、13.49、21.31、54.67、9.87 mg/mL。其中,丁香提取物对小菜蛾卵和幼虫的毒力最高;5种植物提取物处理后的小菜蛾卵发育受到影响,卵内组织器官发育受阻或虫体畸形。丁香、甘草、独活、赤芍、八角提取物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虫剂材料来源用于防控小菜蛾的潜在价值。

    2024年01期 v.52;No.455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4种芳香气味植物对有翅桃蚜的驱避效果分析

    王宁;蔺元秀;吴志涛;田卓雅;赵志国;张利军;

    桃蚜是十字花科植物及水果生产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且具有很强的抗药性。为减少农药使用及绿色防控植物上桃蚜为害,为利用芳香气味植物驱避菜田有翅桃蚜提供数据参考,采用驱避活性测定、触角电位反应(EAG)、嗅觉行为反应的方法,选用薄荷、芹菜、芫荽和小葱4种常见的芳香气味植物提取物、活体和损伤体,对有翅桃蚜进行驱避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4种植物对有翅桃蚜均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且植株损伤体较植株活体对桃蚜的驱避效果更为显著。芳香气味植物提取物的驱避活性大小表现为薄荷>芹菜>芫荽>小葱;EAG反应值大小表现为薄荷>芹菜>芫荽>小葱;芳香气味植物损伤体和活体的驱避率大小表现为薄荷>芹菜>芫荽>小葱。由此可见,薄荷对有翅桃蚜的驱避效果均强于其他3种植物,其提取物的驱避率最高为57.2%,触角电位反应值为8.64 mV,嗅觉行为活体的驱避率为83.33%;小葱的驱避效果最弱。建议在植物生产中,将十字花科植物与薄荷等芳香气味植物间作套作;在有翅蚜发生高峰期,对芳香气味植物的叶片经常进行切割,可有效减少菜田有翅桃蚜的发生危害。

    2024年01期 v.52;No.455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顺-3-己烯醇乙酸酯对大蜡螟的驱避作用

    连雅琴;付童;李一然;刘巧;周令霞;门丽娜;张志伟;

    利用植物挥发物监测和调控害虫行为已逐渐成为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途径。顺-3-己烯醇乙酸酯广泛存在于瓜果及绿色植物的叶片中,具有环境友好、无残留的优点。大蜡螟是养蜂产业中常见的害虫,严重影响蜂产业和蜜蜂资源保护。为生产中应用顺-3-己烯醇乙酸酯调控大蜡螟的行为控制其对蜂群的危害提供依据,为开发新型昆虫行为调控剂以及大蜡螟的绿色防控提供支持,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大蜡螟不同虫态的个体对不同浓度、同一浓度不同剂量顺-3-己烯醇乙酸酯的行为趋性。结果表明,大蜡螟幼虫对顺-3-己烯醇乙酸酯表现出显著的负趋性,浓度为0.5 mol/L时,大蜡螟幼虫总选择率为79.33%,并表现为极显著的负趋性;雄成虫对顺-3-己烯醇乙酸酯的选择率为8.33%,具有显著的负趋性;不同剂量的顺-3-己烯醇乙酸酯对大蜡螟成虫的选择行为影响不显著,但对幼虫均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

    2024年01期 v.52;No.455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莲草直胸跳甲短神经肽F受体基因sNPFR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王康;赵雪莹;霍楠;胡军;王苑馨;杨军;贾栋;

    为明确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短神经肽F受体AhsNPFR功能及其表达特点,为探索莲草直胸跳甲生防作用奠定理论基础,利用PCR技术克隆鉴定莲草直胸跳甲AhsNPFR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莲草直胸跳甲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谱。结果表明,克隆获得基因AhsNPFR全长1 669 bp,开放阅读框1 257 bp,编码418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8.11 ku,理论等电点为8.21,AhsNPFR具有7个典型保守跨膜结构域,属于GPCRs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sNPFR亲缘关系最近。AhsNPFR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1龄幼虫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卵中表达量的9.06倍;在卵中表达量最低;雌成虫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成虫。AhsNPFR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3龄幼虫后肠中显著高表达,是脂肪体表达量的12.21倍;在雌雄成虫后肠显著高表达,并在所有组织中均没有雌雄表达差异。

    2024年01期 v.52;No.455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山西农业科学》征稿简则

    <正>《山西农业科学》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61年创刊。双月刊,每期160页。主要栏目有:遗传育种·种质资源、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综述等。除此之外,本刊还针对农业科研和生产热点问题,增设临时栏目,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1.撰写格式来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每篇论文字数一般不低于8000字。需正确注明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各类基金资助项目(来源及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箱地址和联系电话)。需注明通信作者的,应将通信作者简介一并写出(内容同第一作者简介)。2.标题要求以最简洁、最恰当的词语构成的逻辑组合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5个字。

    2024年01期 v.52;No.45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