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丽艳;杨佼丽;柳建丽;侯钥;郭成英;王德富;牛颜冰;
大豆花叶病毒(SMV)在大豆生产中会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严重下降,具有传播广泛和致病性强的特点,但宿主范围相对较窄,以豆科植物为主。近年来研究却表明,SMV能够跨科侵染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为明确侵染山西半夏的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SMV-SXBX)的基因组特征,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侵染山西半夏的SMV-SXBX进行了序列相似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氨基酸功能位点分析和重组分析。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与SMV-Hangzhou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J507388.2)的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2.0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9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MV-SXBX与SMVHangzhou分离物聚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在SMV-SXBX基因组中,P1蛋白的序列差异性最大,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分别为34.93%和36.28%。突变与氨基酸功能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多个氨基酸突变位点;重组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在3 056—6 895 bp处有重组事件的发生,主要亲本为SMV-HZ1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J628750.1),次要亲本为SMV-XFQ008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KP710873.1)。综上研究结果,明确了SMV-SXBX的基因组特征,其发生的氨基酸突变及基因重组可能是导致大豆花叶病毒跨科侵染半夏的原因之一。
2025年04期 v.53;No.464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高宇;朱俊奇;张晓晗;李杏;许浩翊;安冬亮;张鑫;
石河子地区西梅在越冬及春季萌芽开花期常受低温冷害影响,研究该区域冬季气温与终霜冻变化对西梅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利用1961—2024年气温及物候期资料,结合低温冷害试验,分析西梅枝条半致死温度及霜冻灾害风险。结果表明,西梅新生枝条半致死温度为-24.1℃,1961—2024年春季严寒期冻害风险平均达82.2%;但2000年后因气候变暖,春季严寒期冻害风险平均降至60.0%,低温冷害风险平均下降22.2百分点。春季终霜期虽分布分散,但有提前趋势,1961—2024年4月下旬及以后终霜对西梅萌芽开花威胁显著,平均风险为53.2%,2000年后下降28.2百分点。石河子地区1961—2024年平均终霜灾害风险强度为34.8%,其中中等和严霜灾害风险分别占23.4%和28.1%,2000年后风险强度线性降低8.6百分点。冬季气温上升和霜冻结束提前有利于西梅生长,但极端气候不稳定,防冻防霜仍是生产关键。
2025年04期 v.53;No.464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佳飞;吕航君;蔡瑾;
白菜软腐病是由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Pcc)引起的白菜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白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抑菌圈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比较3种植物源活性成分(d-柠檬烯、丁香酚和香芹酚)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通过离体组织试验及盆栽试验评估其防治效果,旨在筛选出高效的防治成分,为植物源活性成分防治白菜软腐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香芹酚的抑菌效果显著优于丁香酚和d-柠檬烯,香芹酚的抑菌圈直径为20.63 mm,MIC为0.125 0 mg/mL。离体组织试验表明,在100μg/mL质量浓度下,香芹酚对接种白菜叶片的预防效果及治疗效果分别为72.65%、73.61%,显著高于丁香酚(49.13%、50.36%)和d-柠檬烯(15.58%、16.10%)。盆栽试验结果和离体组织试验结果一致,香芹酚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丁香酚和d-柠檬烯;但是香芹酚的治疗效果为76.25%,大于其预防效果(38.99%),这可能与自身的挥发性有关,建议制成微囊悬浮剂等可减少药剂挥发的剂型,于白菜发病后迅速施药,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综上,相较于丁香酚和d-柠檬烯,香芹酚对Pcc表现出更强的抑菌活性,对白菜软腐病表现出更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2025年04期 v.53;No.464 12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丁月;尹可锁;朱酉正捷;郑泗军;徐胜涛;张文龙;冯臣成;尹顺利;刘立娜;
枯萎病作为一种对香蕉产业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病害,一直是香蕉病害防控关注的焦点。为探究根组织中淀粉含量在寄主香蕉响应枯萎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将6个不同抗病、感病香蕉种质人工接种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Foc TR4),测定接种后不同时间点根组织中的淀粉含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香蕉种质在接种Foc TR4后,根组织中的淀粉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相比感病种质,抗病种质淀粉含量对Foc TR4侵染的响应变化更明显,在测定时间范围内,达到峰值的时间比感病种质提前了7 d。抗病种质Pahang、Mbwazirume、GCTCV-119的淀粉含量在7、14、21、28 d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81.0%、97.0%、127.6%、94.8%,高于感病种质Gros Michel、Ibwi、Baxi Jiao的平均变化率42.5%、32.1%、46.1%、72.9%,表明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香蕉根组织淀粉含量变化率与枯萎病抗性显著正相关。综上,根组织淀粉在香蕉响应枯萎病菌侵染的机制中具有重要功能,不同香蕉种质根组织淀粉含量的变化率决定了其对Foc TR4的抗性。
2025年04期 v.53;No.464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