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早熟棉品系在北疆和晋南的适应性分析

    皇甫张龙;杨六六;录亚丹;陈耕;胡晓丽;

    通过对13个品系在北疆和晋南两生态区设置2 a的鉴定试验,旨在了解早熟棉品系在北疆和晋南2种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为两地棉花品种引种试验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3个早熟棉品系在北疆的生育期为118~128 d,在晋南的生育期为109.5~135.0 d。各品系在北疆植株较矮,果枝数平均为9.1个;在晋南表现为高大松散、晚熟,果枝数平均为13.1个;单株结铃数在晋南也比在北疆多。早熟棉品系的单铃质量和衣分在两地差异不大;产量水平在北疆高,皮棉产量为1 290.0~2 572.5 kg/hm~2,在晋南皮棉产量为354~1 005 kg/hm~2。各品系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在两地基本相当,马克隆值在北疆表现较好,为3.55~4.65,在A级范围;而在晋南为3.96~5.69,在B2级范围。各品系在北疆和晋南的适应性不同,但晋早1、晋早2、晋早8、晋早4和晋早11等5个品系在两地的适应性分析排名均排在前列,说明这5个早熟棉品系在北疆和晋南均可种植。

    2025年04期 v.53;No.46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丽光;杨亚星;范雅琦;赵丽;李晓瑞;

    为系统评估地膜覆盖技术在缓解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土壤质量及提升玉米生产力方面的效果,设置全膜、半膜和无膜(对照)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物理结构、水分、养分含量、植株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与无膜处理相比,全膜处理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养分方面,全膜处理的0~20、20~40 cm土层下的碱解氮含量较无膜处理分别增加了32.85%、42.08%;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则在半膜处理下表现最佳,0~20 cm土层中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74 g/kg和82.48 mg/kg,20~40 cm土层中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70 g/kg和65.17 mg/kg;在玉米生长与产量方面,全膜处理下玉米穗粗、穗质量、行粒数、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无膜处理;不同处理玉米籽粒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膜处理>半膜处理>无膜处理。综上,在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地膜覆盖通过构建稳定的微环境和调节土壤理化性状,利于植株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有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全膜覆盖下的作用效果更佳,其可在旱作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2025年04期 v.53;No.464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和烟株碳氮代谢的影响

    张鲁民;宋文峰;周磊;吕亚媚;李艳;吕凯;欧阳铖人;

    耕作方式通过改变烟田烟株生长微环境而影响烟株生长。为探究山地植烟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烟株生长和烟叶产值的影响,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宽垄处理(WR)、宽窄行处理(WNR)、常规处理(CK)不同耕作方式下烟株农艺性状、烟叶碳氮代谢酶活性、烟叶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WR、WNR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21.98%、58.72%,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5.79%、40.54%,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4.95%、16.47%,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29.29%、20.54%;WNR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别比WR处理增加了30.12%、32.84%,但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与WR处理间差异不显著。WR、WNR处理的硝酸还原酶(NR)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WR处理的烟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α-淀粉酶(α-AL)活性显著高于WNR、CK处理。与CK相比,WR、WNR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5.65%、4.23%,产值分别增加10.26%、6.89%,表明WR、WNR处理可以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综上,宽垄种植方式不仅增加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促进烟株生长;而且增加了烟叶的碳氮代谢酶活性,促进了烟叶产量、产值的提高。

    2025年04期 v.53;No.464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打顶方式对不同烤烟品种中部叶产质量的影响

    刘溪溪;刘刚;鄢敏;王朝旭;涂勇;许康;黄洋;杨杰;王秀丽;赵全志;年夫照;王飞;

    为提高川南烟叶与云产卷烟品牌的适配性,优化主栽品种合理群体结构与提高烟叶产质量,通过设置现蕾打顶、初花打顶和盛花打顶等不同打顶时间和保留16片叶子、保留20片叶子等不同打顶方式的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打顶方式下云烟87、湘烟7号、中川208中部叶生长发育、内在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云烟87、湘烟7号和中川208中部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和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等活性在现蕾打顶+留叶16片处理下数值较大,随着打顶时间的推迟和留叶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在盛花打顶+留叶20片处理下数值最小;在烤烟化学成分方面,云烟87中部叶在初花打顶方式下较为协调,湘烟7号和中川208中部叶在现蕾打顶方式下较为协调;3个品种中部烟叶的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在现蕾打顶处理下达到较高水平,且随着打顶时间的推迟和留叶数的增加逐渐降低。综上,云烟87、湘烟7号和中川208在现蕾打顶并保留16片叶子下能促进中部烟叶生长发育,提高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经济性状以及协调烤后烟叶化学成分。

    2025年04期 v.53;No.464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8种木醋液理化性质及抑菌活性比较

    张红心;王桂兰;王继红;陈超;黄志新;

    为了比较不同木醋液对致病细菌的抑制效果,进而明确木醋液中的抑菌成分,筛选出抑菌效果良好的木醋液以用于生产实践,以18种木醋液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对木醋液所含有机组分进行测定,并检测这些木醋液的总酚和总酸含量、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体积分数(MIC)、最小杀菌体积分数(MBC),最后对木醋液中的成分与抑菌圈直径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8种木醋液中共检测出284种有机组分,各种木醋液有机组分数量范围为81~137种。18种木醋液中总酸含量最高为19.80%,最低为1.23%;总酚含量最高为1.577 mg/L,最低为0.198 mg/L。梨树枝、桃树枝、核桃枝、法桐枝、苹果枝、木麻黄枝木醋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菌活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和杀菌活性较强,对这3种细菌的最小抑菌体积分数(MIC)范围为3.91~15.63μL/mL,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杀菌体积分数(MBC)范围为7.81~15.63μL/mL,但上述木醋液均不能杀死枯草芽孢杆菌。木醋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与总酸、总酚以及2-甲氧基苯酚、3-甲基苯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2025年04期 v.53;No.464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不同基肥处理对连作黄芪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句梦娜;杨新宇;萨如拉;其日格;王娇;

    为探究不同基肥处理对连作种植条件下黄芪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以前茬种植黄芪的土壤为试验示范田,在内蒙古固阳县3个地点分别研究不同基肥处理下黄芪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设计了常规施肥对照组(CK)和试验示范施肥试验组(DT),分别施用磷酸二铵+硫酸钾和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对黄芪外观、根腐病发病率、品质和产量等进行观测分析,并对肥料成本和效益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示范点的黄芪根长分别增加了13.58%、31.62%、11.19%,根粗分别增加了26.73%、36.89%、13.30%;黄芪根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38.90%、63.61%、66.67%;在黄芪品质方面,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60.38%、41.94%、127.27%,黄芪甲苷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30.63%、84.30%、39.53%。试验示范施肥试验组对黄芪有显著的增产效果,3个试验示范点的黄芪产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21.38%、24.52%、19.55%。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产值和净利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在黄芪第2年连作中,基肥应用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可以显著促进黄芪根系生长,降低根腐病发病率,提升品质,提高产量,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能有效缓解作物连作障碍对黄芪连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5年04期 v.53;No.464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团聚体构成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董林林;盛雪雯;严凯;陆长婴;施林林;王海候;吴正贵;

    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构成的重要农业措施,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意义重大。研究设置了稻麦旋耕(RT)和稻麦免耕(NT)2种模式,通过对比2 a后不同耕作方式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构成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的差异,以揭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稻麦免耕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稻麦旋耕高3.36%,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比分别较稻麦旋耕低16.91%和19.52%;稻麦免耕处理下>2 mm大团聚体占比最高,为54.48%,而稻麦旋耕处理下0.25~2.00 mm中间团聚体占比最高,为49.13%,稻麦旋耕和稻麦免耕的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分别为1.07、1.49 mm,稻麦免耕处理的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高于稻麦旋耕处理;稻麦免耕处理下>2 mm大团聚体有机碳占比最高,为57.84%,而稻麦旋耕处理下0.25~2.00 mm中间团聚体占比最高,为48.50%,稻麦免耕更有利于提升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稻麦旋耕更有利于提高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占比;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大、中粒级团聚体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水溶性有机碳的溶出并不利于土壤大于0.25 mm团聚体的形成。相对而言,稻麦免耕更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和有机碳稳定性的提升,是提升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碳稳定性的有效耕作方式。

    2025年04期 v.53;No.464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光碳核肥对土壤养分及青稞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苏宁;谢惠春;蒋礼玲;乔枫;郑万财;李娟;王蓉;耿贵工;

    为解决施用传统化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作物硒吸收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不添加外源硒的条件下,试验设置6个光碳核肥施用量(0(CK)、600(G1)、750(G2)、900(G3)、1 050(G4)、1 200(G5)kg/hm~2)。研究新型有机肥料光碳核肥对天然富硒土壤养分改善及提升青稞硒吸收转运的能力,旨在为高效利用天然富硒资源生产绿色安全的富硒农产品提供帮助。结果表明,施用适量光碳核肥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养分含量,在G3处理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达到最高(1.88),各处理间的土壤p H值无显著差异。施用光碳核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全硒和有效硒含量,促进土壤硒的活化,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与有效硒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施用光碳核肥能提高青稞各器官的硒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茎>籽粒,籽粒有机硒占比增至67.9%。各器官的硒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根>叶>茎>籽粒;转运系数TF_(叶/茎)值均大于1,说明硒更容易从作物的茎进入叶,但各处理间的转运系数TF_(籽粒/叶)差异不显著,说明光碳核肥对叶向籽粒硒的转运无显著作用。综上,底施900 kg/hm~2光碳核肥(G3处理)效果最佳,其可作为在天然富硒土壤下的栽培管理措施。

    2025年04期 v.53;No.464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光互补模式对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的影响

    张靖涵;刘宝勇;杜朋真;张桐普;赵硕;

    为探究农光互补模式下光伏电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光伏电站内玉米区、荞麦区、自然恢复区以及周边对照区4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对2023年秋季与2024年春季2个时期土壤的理化性质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土壤中各种理化性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2023年秋季,2024年春季4个区域中土壤的湿密度、含水率和容重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土壤的pH值、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除pH值外,2个时期内种植玉米与荞麦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自然恢复区和周边对照区,4个区域土壤的物理性质没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促进植物生长的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影响程度较大,可作为提升作物产量与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综上,在农光互补模式下种植玉米、荞麦农作物可以改善露天矿排土场土内土壤质量,可以在当地推广。

    2025年04期 v.53;No.464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园艺

  • 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胡晓艳;孟文瑞;李昊炀;冯宇奇;杜淑辉;

    太行菊为我国特有物种,分布范围狭窄,具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为研究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以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53条长度大于300 bp的蛋白编码序列为对象,采用CodonW等软件对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关键因素和最优密码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3个位点的GC含量分布差异较大,GC1(38.82%)>GC2(37.87%)>GC3(36.35%),且密码子均偏向使用A/T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平均值为50.95,表明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的随机性较高而偏性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NC仅和GC3有极显著相关性,表明GC3对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影响较大,这与植物中非同义突变的发生概率普遍较低有关。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因素有自然选择和突变,但是自然选择发挥主要作用,这可能与太行菊经历的特定进化历史及采取的环境适应策略有关。根据ENC值建立高低表达基因库,筛选出UUU、UUA、CUU、AUU等22个太行菊叶绿体基因组最优密码子,且这些密码子全部以A或U结尾,这可能与特定基因的转录活性调控机制有关。

    2025年04期 v.53;No.464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大豆花叶病毒山西半夏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崔丽艳;杨佼丽;柳建丽;侯钥;郭成英;王德富;牛颜冰;

    大豆花叶病毒(SMV)在大豆生产中会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严重下降,具有传播广泛和致病性强的特点,但宿主范围相对较窄,以豆科植物为主。近年来研究却表明,SMV能够跨科侵染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为明确侵染山西半夏的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SMV-SXBX)的基因组特征,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侵染山西半夏的SMV-SXBX进行了序列相似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氨基酸功能位点分析和重组分析。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与SMV-Hangzhou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J507388.2)的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2.0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9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MV-SXBX与SMVHangzhou分离物聚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在SMV-SXBX基因组中,P1蛋白的序列差异性最大,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分别为34.93%和36.28%。突变与氨基酸功能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多个氨基酸突变位点;重组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在3 056—6 895 bp处有重组事件的发生,主要亲本为SMV-HZ1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J628750.1),次要亲本为SMV-XFQ008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KP710873.1)。综上研究结果,明确了SMV-SXBX的基因组特征,其发生的氨基酸突变及基因重组可能是导致大豆花叶病毒跨科侵染半夏的原因之一。

    2025年04期 v.53;No.464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石河子西梅冷害指数及霜冻灾害风险

    高宇;朱俊奇;张晓晗;李杏;许浩翊;安冬亮;张鑫;

    石河子地区西梅在越冬及春季萌芽开花期常受低温冷害影响,研究该区域冬季气温与终霜冻变化对西梅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利用1961—2024年气温及物候期资料,结合低温冷害试验,分析西梅枝条半致死温度及霜冻灾害风险。结果表明,西梅新生枝条半致死温度为-24.1℃,1961—2024年春季严寒期冻害风险平均达82.2%;但2000年后因气候变暖,春季严寒期冻害风险平均降至60.0%,低温冷害风险平均下降22.2百分点。春季终霜期虽分布分散,但有提前趋势,1961—2024年4月下旬及以后终霜对西梅萌芽开花威胁显著,平均风险为53.2%,2000年后下降28.2百分点。石河子地区1961—2024年平均终霜灾害风险强度为34.8%,其中中等和严霜灾害风险分别占23.4%和28.1%,2000年后风险强度线性降低8.6百分点。冬季气温上升和霜冻结束提前有利于西梅生长,但极端气候不稳定,防冻防霜仍是生产关键。

    2025年04期 v.53;No.464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魔芋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沈川;李夏;覃剑锋;段龙飞;

    魔芋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因其富含葡甘露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等生物活性成分而具有重要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魔芋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代,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基因组信息不完善、KGM生物合成调控机制不明、抗病分子机制研究滞后、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不足、优质种质资源匮乏等关键挑战,严重制约了魔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旨在为魔芋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推动魔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生物技术农业转型,为实现魔芋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文章系统综述了魔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包括基因组时代的分子标记开发、病害鉴定技术、功能基因挖掘、连作障碍机制、基因组测序、KGM合成通路研究等技术突破,后基因组时代的多组学联合分析、基因家族鉴定、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病害抗性机制等创新发展,并对基因组深度挖掘、现代育种技术融合、功能基因组学发展、生物农药研发、环境工业应用等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2025年04期 v.53;No.464 14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