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滨海盐碱地特用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

    吕金垲;张振博;盖子涵;李硕;周宝印;李铭皓;司锦程;刘振;宁堂原;

    为筛选适宜山东省滨海盐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特用玉米品种,为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特用玉米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对10个特用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郑黄糯2号和鲁黑甜糯201产量较高,分别为10 011.51、8 763.09 kg/hm2,且郑黄糯2号的千粒质量(313.90 g)和单位穗数(6.6万穗/hm2)表现最优。品质方面,SN7N05与鲁黑甜糯201的粗蛋白含量较高(13.10%、12.86%),山农201的粗淀粉含量最高(72.63%),鲁甜糯191的粗脂肪含量最高(6.78%);各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092%~3.426%,直链淀粉占比为0.861%~1.913%,赖氨酸含量无显著差异(0.24%~0.2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与粗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赖氨酸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品种分为3类,郑黄糯2号与山农201综合评分最高(88、86分),其产量与品质均衡,鲁黑甜糯201、鲁甜糯191次之(85分)。综上,郑黄糯2号、山农201、鲁甜糯191及鲁黑甜糯201综合性状优良,适应盐碱地环境,建议将其作为山东省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的优选品种。

    2025年03期 v.53;No.46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山西冷凉区旱地鲜食玉米品种筛选

    姜春霞;刘化涛;李娜;张伟;杨柯;张冬梅;刘恩科;

    为筛选适宜山西冷凉区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鲜食玉米品种,以8个鲜食玉米品种(4个甜质和4个糯质)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籽粒营养成分、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美玉27、万糯2000的青苞产量分别为22 469.1、20 665.7 kg/hm~2,高于其他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较华耐甜玉23号、太阳花8号、申科甜4号、泰鲜甜2号4个甜质鲜食玉米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提高了58.8%、47.5%;华耐甜玉23号的产量虽低于美玉27、万糯2000,但其营养成分优于糯质鲜食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3个甜质鲜食玉米品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品种的产量、籽粒营养成分、水分利用效率统计成相互独立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6.61%。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在糯质鲜食玉米品种中,美玉27、万糯2000排前2名;在甜质鲜食玉米品种中,华耐甜玉23号、太阳花8号排前2名,但太阳花8号生育期长、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低。综上,美玉27、万糯2000、华耐甜玉23号可以作为冷凉区旱地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

    2025年03期 v.53;No.463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谷子LEA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宋梦瑶;李娜;秦家范;郭冰;李春霞;李君霞;马小倩;

    为探究谷子LEA基因家族的特征和功能,基于已发表的拟南芥LEA蛋白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谷子LEA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分析SiLEAs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保守基序、系统发育树、顺式调控元件、共线性和组织表达模式等。结果表明,谷子LEA家族成员中共鉴定出33个SiLEAs成员,SiLEAs不均匀地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亚细胞预测结果发现,SiLEAs在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有存在。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不同亚家族均分为3组,同一亚家族的SiLEAs成员大多表现出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成分特征;顺式调控元件分析表明,在SiLEAs的启动子区存在许多与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相关的反应元件;物种间共线性分析发现,谷子与单子叶植物共线基因对远大于双子叶植物的共线基因对;通过对SiLEA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SiLEA3-6、SiLEA3-7、SiDHN-4、SiDHN-1和SiLEA3-8在根、茎、叶、开花前和开花后7 d中高表达,并且这5个基因也均含有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元件,暗示SiLEA3-6、SiLEA3-7、SiDHN-4、SiDHN-1和SiLEA3-8可能是谷子LEAs基因家族响应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

    2025年03期 v.53;No.463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不同种植物中HMG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娜;樊裕璇;韩红艳;宋宇琴;李六林;赵红梅;

    为鉴定不同种植物中的HMGR(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拟南芥、番茄、马铃薯等18种植物中HMGR蛋白的理化性质,并对其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修饰位点等特性进行分析,预测18种植物HMGR基因编码蛋白的高级结构和保守结构域。结果表明,甜瓜HMGR蛋白序列最长,由1 244个氨基酸组成,草莓HMGR蛋白序列最短,由131个氨基酸组成;玉米HMGR蛋白的等电点最高,为10.12,草莓HMGR蛋白的等电点最低,为4.72;除芒果、玉米、小麦、杨树和桃HMGR蛋白带正电荷之外,其余植物均带负电荷。除玉米、杨树、草莓之外,其余植物的脂肪族指数均在90以上,推断HMGR大多为疏水蛋白;HMGR蛋白在芒果中最稳定,在梨和杏中的最强疏水性最高,在杨树中的最强亲水性最高;除草莓外,其余植物中的HMGR都具有跨膜结构,其中甜瓜跨膜结构位置最多。对蛋白质修饰位点的分析结果显示,草莓中的HMGR蛋白的糖基化位点数量最少,杏的糖基化修饰位点最多,拟南芥的磷酸化位点数量最多,草莓的磷酸化位点数量最少,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卷曲构成。HMGR基因基本被分为3类,且除玉米外,17种植物HMGR蛋白均包含HMG-CoA reductase ClassⅠ结构域。

    2025年03期 v.53;No.463 2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6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济麦22的产量分析

    姚建民;毕昕媛;李瑞珍;高凤翔;姜丽娜;杨瑞平;陈利军;任焕珍;任君;

    为提升弱冬性小麦品种在冬性麦区的产量,以高产、春化期短、抗冻性较弱的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沁县松村冬麦区采用黑色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种晚播技术在封冻前进行播种,确保麦种冬前只萌动不出苗,次年早春早出苗,以应对寒冷冬季的极端天气。试验设置覆膜不灌溉(T1)、覆膜灌溉1次(T2)、覆膜灌溉2次(T3)、不覆膜不灌溉(CK1)、不覆膜灌溉1次(CK2)和不覆膜灌溉2次(CK3)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显示,T1处理的出苗数达12.07株/穴,出苗率为92.82%,显著高于CK1。成苗期,T1处理成苗数稳定,显著高于CK1。干旱期间,T1处理成穗受到抑制,成穗数为344.85万穗/hm~2,T2和T3处理的成穗数分别达347.93万、371.85万穗/hm~2,显著高于CK1、CK2和CK3。产量分析结果发现,T1、T2、T3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K1、CK2和CK3。综上,在冬性麦区通过覆膜晚播结合灌溉技术引种弱冬性小麦济麦22,不仅可以提高小麦抵御寒冷与干旱胁迫的能力,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

    2025年03期 v.53;No.46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孟战赢;王育红;郭党;吴丽娜;田文仲;李俊红;李芳;吕军杰;

    为探究不同夏玉米品种在豫西地区高产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夏玉米单产水平,以6个综合性状优良、豫西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豫单888、洛单30、漯玉16、登海605、登海187为试验材料,设置6.0万株/hm~2(CK)和7.5、9.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分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量等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由6.0万株/hm~2增加至7.5万株/hm~2,产量增加0.2%~12.0%;种植密度由7.5万株/hm~2增加至9.0万株/hm~2,产量增加-2.74%~9.80%;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穗长减少,秃尖长增加,穗粒数减少,百粒质量降低,单株干物质量减小,叶面积系数(LAI)增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与穗粒数、百粒质量、LAI和吐丝期单株干物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可知,在该试验条件下,郑单958、漯玉16适宜的种植密度是7.5万株/hm~2,洛单30、豫单888、登海605和登海187适宜的种植密度是9.0万株/hm~2。

    2025年03期 v.53;No.463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不同配比粉煤灰育苗基质对番茄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郑洁文;刘馨月;曹涛涛;张凯煜;李强;亢福仁;

    为探讨粉煤灰不同配比的育苗基质作为育苗的可行性和适宜配比,选取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处理,以商品基质为对照(CK),将10%和30%粉煤灰混合料分别与蛭石按不同体积比(1∶1、1∶2、1∶4)混合,分别记为M11、M12、M14、H11、H12、H14,研究复合基质的容重、孔隙度、气水比、pH、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性质以及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生物量、根冠比、壮苗指数、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粉煤灰育苗基质能显著提高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对番茄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与对照相比,H12(30%粉煤灰基质∶蛭石=1∶2)处理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2.3%、23.6%和8.7%;POD活性和SOD活性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发现,H12处理的得分最高,即育苗基质为30%粉煤灰堆肥基质∶蛭石=1∶2配比时,番茄幼苗的整体长势较好。

    2025年03期 v.53;No.463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腐植酸与阿氏芽孢杆菌配施对新疆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张子怡;王学虎;苑莹;沈志峰;史瑞涛;黄志浩;

    为了改善新疆巴州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探究合适的调控方法,研究分析腐植酸与微生物菌剂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即常规用肥(15-15-15复合肥750 kg/hm~2,CK)、常规用肥+微生物菌肥(15-15-15复合肥750 kg/hm~2+微生物菌肥75 kg/hm~2,T1)、常规用肥+腐植酸(15-15-15复合肥750 kg/hm~2+腐植酸150 kg/hm~2,T2)、常规用肥+微生物菌肥+腐植酸(15-15-15复合肥750 kg/hm~2+微生物菌肥75 kg/hm~2+腐植酸150 kg/hm~2,T3),测定不同土层的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常规用肥+微生物菌肥+腐植酸(T3)处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为显著,与CK相比,该处理下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总量分别提高了15.9%、42.6%、45.1%、79.0%、37.6%、43.9%、118.3%、74.4%、136.7%;p H、EC、容重分别降低了11.7%、14.2%、10.9%;20~40 cm土层与0~20 cm土层各指标相比,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略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各指标与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呈正相关,与土壤p H值、EC值、容重呈负相关。综上,腐植酸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对0~20 cm与20~40 cm土壤改善效果较佳,是改良盐碱土壤的有效手段之一。

    2025年03期 v.53;No.46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氨基酸肥对苹果光合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田时敏;王璐;袁嘉玮;张健;梁哲军;张建诚;

    以烟富6苹果为试材,采用氨基酸肥叶面喷施的方式,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设置不同稀释倍数(50倍、100倍、200倍、300倍、400倍、500倍)氨基酸肥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氨基酸肥对苹果光合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并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适合苹果的氨基酸肥使用浓度,以期为氨基酸肥叶面喷施技术在苹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经氨基酸肥叶面喷施处理后,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提升,蒸腾速率降低;叶片SPAD值、百叶质量、比叶重提高;果实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提高,果形指数未呈现趋势性变化;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抗坏血酸含量提高,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质量与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果实硬度与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百叶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蒸腾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百叶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可滴定酸含量与SPAD值、百叶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固酸比与SPAD值、百叶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抗坏血酸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借助隶属函数值分析法,筛选出综合表现最优的氨基酸肥稀释倍数为300倍。综上所述,氨基酸肥叶面喷施处理,可有效提高苹果树的光合生理水平、改善果实品质,其中以氨基酸肥稀释300倍的浓度表现最佳。

    2025年03期 v.53;No.463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气候因子与高粱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的关联性分析

    郭鑫杰;刘帅;张新宇;甄攀;聂林虎;王晓勇;梁旋;梁俊杰;孔冬梅;王景雪;

    为明确气候因子对高粱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的影响,对9个不同生态区高粱生产基地的高粱农艺性状和籽粒品质进行定点观测和数据测定,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2023—2024年气候因子与高粱农艺性状和品质的相关性,解析高粱籽粒品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点,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穗长与生育期内最高温度、平均温差、积温和有效积温呈显著正相关;穗粒质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温差呈显著正相关。根据预测回归方程显示,总淀粉含量主要由9月中旬最低温度、8月下旬平均温度、8月下旬积温决定;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主要由8月中旬最高温度、8月温差和7月上旬降雨量决定;蛋白质含量主要由8月中旬最高温度、7月中旬温差和5月上旬降雨量决定;单宁含量主要由5月上旬最低温度、6月平均温度、7月积温和5月下旬降雨量决定;脂肪含量主要由8月上旬最低温度、9月上旬平均温度、9月上旬积温和5月中旬降雨量决定。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不同气候条件下,高粱的农艺性状及籽粒营养品质均呈现出差异性,且与部分气候因子呈现出相关性。

    2025年03期 v.53;No.463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园艺

  • 不同产地冬枣的果实品质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冯梅;王晶晶;张世卿;曹亚军;王华强;肖莉娟;

    为探究不同产地冬枣的果实品质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选取陕西大荔县及新疆兵团一师11团、二师22团、三师50团4个产地的冬枣果实作为试材,通过综合分析气象因子与冬枣果实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以明确影响冬枣果实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在形态、质地特性、口感特征、营养成分以及生物活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果质量、黏着性、总酸、全N、总黄酮和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气温与果实的纵径、果形指数、硒含量和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果实的黏着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太阳辐射与果形指数、还原糖含量、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日照率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年均日照时数与纵径、果形指数、还原糖含量、硒含量、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黏着性、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年均蒸发量与果实的弹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无霜期与可溶性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选择年均气温适中、光照充足、蒸发量适中且无霜期较长的气候条件,有助于提高冬枣的产量和品质。

    2025年03期 v.53;No.463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植物保护

  • 四唑虫酰胺拌种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药效评价

    王淑枝;段爱菊;张自启;

    为明确四唑虫酰胺拌种处理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剂量(0.5、1.0、1.5、2.5、5.0 g/kg)的20%四唑虫酰胺SC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以不同剂量(1.5、2.5、5.0 g/kg)的20%氯虫苯甲酰胺SC为对照,在室内和大田进行药效测定。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不同用量拌种处理后对玉米出苗及生长均是安全的;出苗10 d后,5个剂量的20%四唑虫酰胺SC拌种处理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均较优,防治效果达98.28%以上;2.5、5.0 g/kg的20%氯虫苯甲酰胺SC拌种处理的防治效果较优,防治效果分别达84.48%和93.10%,1.5 g/kg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差。出苗20 d后,2.5、5.0 g/kg的20%四唑虫酰胺SC处理防治效果较优,防治效果分别为76.27%和84.75%,其余处理防治效果均较差,20%氯虫苯甲酰胺SC不同处理防治效果均较差。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5.0 g/kg的20%四唑虫酰胺处理的玉米出苗后25 d防治效果均高于80%;20%氯虫苯甲酰胺SC不同处理出苗后15、25 d的防治效果均较差。因此,采用剂量为2.5、5.0 g/kg的20%四唑虫酰胺对玉米拌种处理,无论是速效性还是持效性,均对草地贪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减轻草地贫夜蛾的危害。

    2025年03期 v.53;No.463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甘草根部新害虫凯纹透翅蛾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苏佳;包芳;王桂萍;宋忠兴;刘海港;唐志书;刘莎;谭瑶;于毅;

    为了明确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根部的为害及其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技术,为科学开展该害虫的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6种聚集度指数(C、Ca、I、m*、m*/m、k)、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研究了甘草根部凯纹透翅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应用Iwao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技术,计算了Blackith聚集平均值λ,分析了凯纹透翅蛾幼虫种群聚集的原因,建立甘草根部凯纹透翅蛾幼虫田间调查的理论取样数量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凯纹透翅蛾幼虫对不同年生甘草的危害率为4.83%~43.00%,平均虫口密度为0.02~1.75头/株。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田间的空间分布模式总体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受种群密度的影响较大,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其聚集的程度也逐渐增强,聚集原因是由环境条件和其固有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不同种群密度下凯纹透翅蛾幼虫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

    2025年03期 v.53;No.463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畜牧·兽医

  • 白羊草与胡枝子混播对牧草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于娜;李磊;董宽虎;

    为探究乡土草种最佳混播比例对牧草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选取乡土草太行白羊草(Bothrichloa ischaemum cv.Taihang)和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cv.Jinnong 1)为试验材料,按照白羊草∶胡枝子1∶1、1∶2、1∶3、1∶4、2∶1、3∶1、4∶1设置7个处理,同时以2个单播为对照(T_(ck)、J_(ck)),随机区组设计,测定株高、产量、叶茎比、粗蛋白含量等生产性能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5月至6月初,白羊草的生长速度为0.14~0.48 cm/d,以白羊草与胡枝子的比例1∶1最高,T_(ck)最低;至7月初,白羊草的生长速度显著增加,以白羊草与胡枝子的比例1∶4混播生长最快,白羊草与胡枝子的比例2∶1混播生长速度最慢,整体生长速度为0.31~1.88 cm/d;胡枝子生长速度为0.58~1.55 cm/d。干草产量以白羊草与胡枝子的比例1∶4(15.21 t/hm~2)和1:3(15.77 t/hm~2)混播组合较高,显著高于对照;混播增加了牧草粗蛋白质含量。以白羊草与胡枝子的比例1∶3和1∶4混播组合的株高、干草总产量、粗蛋白质含量最高,2种草混播种间相容性好,并提高了牧草的生产性能和品质。

    2025年03期 v.53;No.46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绵羊咽拭子中牛生殖支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安嘉琛;贺乾;马利;王彬;耿建军;

    为确认绵羊肺炎的病原体中是否存在支原体(Mycoplasma)及其类型,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支原体分离培养的方法,对疑似患病绵羊的鼻拭子和咽拭子样本进行检测。在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利用支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实样本中存在支原体感染。同时,利用改良的Thiaucourt's培养基开展支原体分离培养工作,通过连续传代获得纯化培养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物菌落呈现出典型的“煎蛋”形态,经Dienes染色后呈现蓝色,符合支原体形态学特征。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类型,通过PCR特异性扩增菌株的16S rRNA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的支原体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牛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bovigenitalium,GenBank:AP017902.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一致性高达99.7%,且在进化树上与多株牛生殖支原体聚于同一分支,确认该菌株属于牛生殖支原体。综上所述,该研究从绵羊的咽拭子中成功分离出1株牛生殖支原体。

    2025年03期 v.53;No.463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鸽源血清4型禽腺病毒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

    吴旭锦;朱小甫;尹宝英;郑红青;翁茂洋;

    为研究鸽源禽腺病毒病原的致病性及其灭活苗的保护效果,通过采集临床样品,采用LMH细胞接种传代分离病毒、PCR检测及序列分析鉴定病毒,测定分离毒株的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_(50)),制备油乳剂灭活苗,免疫SPF鸡后每7 d采血定量测定禽腺病毒抗体水平。结果表明,病料接种LMH细胞4代后细胞病变出现规律性,序列测定表明,分离毒株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将获得的病毒命名为XAYB2022株。TCID_(50)测定结果为每毫升10~(-6.1)。发病死亡鸡病理检查肝脏、肾脏、心包以及肺脏均有典型变化。灭活苗免疫结果表明,抗体在第4周达到顶峰,质量浓度为14.266 ng/L,随后抗体质量浓度缓慢下降,16周时抗体质量浓度为5.471 ng/L,此时攻毒抗体仍能够完全保护。综上所述,成功分离到鸽源禽腺病毒流行毒株,该毒株制备的灭活苗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果。

    2025年03期 v.53;No.463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

  • 藜麦多糖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分析

    滕聪;吴萧宇;郝宇琼;李莹;

    为了解决藜麦多糖提取不充分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以多糖得率为指标,以复合酶添加量、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料液比为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藜麦多糖的表观形貌,以明确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藜麦多糖的最佳工艺,基于体外胰脂肪酶抑制试验评价藜麦多糖的降脂活性。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回归模型极显著,R2值为0.982 5,变量对响应值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料液比>提取时间>酶添加量;酶添加量和提取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料液比和酶添加量的交互作用、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均不显著。通过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藜麦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450 W、料液比1∶14.3、复合酶添加量2.1%、超声提取时间130 min。在此条件下,得出藜麦多糖的提取率为17.02%。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通过此方式提取的藜麦多糖结构松散,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藜麦多糖对胰脂肪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当样品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抑制率达到71.35%,表明藜麦多糖具有显著的体外降脂活性。

    2025年03期 v.53;No.463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小麦倒伏监测及灾损评估

    贺付伟;

    小麦倒伏不仅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降低,还影响后期机收作业。为了准确及时地确定小麦倒伏区域和灾损情况,基于田间小麦倒伏试验和无人机遥感监测影像,构建了小麦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多生长阶段的倒伏数据,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程度倒伏小麦的光谱特点和灾损情况,并进行了灾损与光谱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麦相比,轻度倒伏后,小麦蓝、绿、红、红边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分别增加41%、38%、33%、34%和23%;重度倒伏后,小麦蓝、绿、红、红边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分别增加了96%、91%、84%、88%和59%。正常小麦从抽穗期到灌浆期,蓝、绿、红、红边、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和植被指数GNDVI、NLI、DVI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被指数NDVI、NDRE、LCI、OSAVI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倒伏小麦,从抽穗期到灌浆期,蓝、绿、红、红边、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植被指数NDVI、OSAVI、NLI和DVI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植被指数GNDVI、NDRE和LCI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抽穗期轻度和重度倒伏造成的小麦产量分别减少2.4%和5.4%;开花期轻度和重度倒伏造成小麦产量分别减少3.5%和8.4%;灌浆期轻度和重度倒伏造成小麦产量分别减少5.9%和12.5%。进一步分析发现,各个生育时期轻度和重度倒伏造成的小麦减产主要是由千粒质量和穗粒数下降造成的。倒伏小麦产量差值与倒伏图像光谱特征相关关系的显著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灌浆期>开花期>抽穗期。倒伏小麦产量灾损监测模型的敏感光谱特征包括开花期和灌浆期蓝、绿、红波段光谱反射率差值,开花期植被指数NDVI、GNDVI差值,灌浆期红边、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差值与植被指数NDRE、LCI、NLI、DVI差值。

    2025年03期 v.53;No.463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混合蜂蜡和精油制备可食用涂层对甜樱桃的保鲜效果

    薛明珂;张迪;张雯;

    传统甜樱桃保鲜方法难以有效延长其货架期,因此,开发一种环保、高效的可食用保鲜涂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不同比例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蜂蜡、吐温-80、甘油和精油混合制备成C1、C2、C3共3种可食用涂层,并分析3种可食用涂层的粒径、Zeta电位、SEM和抗菌性,同时将3种涂层均匀地涂在美早甜樱桃表面并以不施加涂层为对照,在4℃下贮存35 d后,测定樱桃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C2和C3处理相比,C1处理的可食用涂层质地较光滑,抗细菌效果较好,但稳定性不如C2和C3处理;C2处理的抗真菌效果最好。C1涂层贮存的甜樱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硬度、色泽、质量损失率、呼吸速率、总酚含量、感官特性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C2和C3处理。综上,C1处理对甜樱桃的保鲜效果最佳,可为甜樱桃保鲜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2025年03期 v.53;No.463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