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K型小麦保持系遗传多样性的系统聚类分析

    史晓芳;逯腊虎;张伟;张婷;袁凯;杨斌;张建诚;

    为了给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的选育及杂种组合选配提供依据,对25份K型小麦保持系品种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份K型小麦保持系品种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都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变异系数从低到高依次为株高(7.12%)、千粒质量(7.49%)、每穗粒数(9.12%)、穗长(9.61%)、单株粒数(16.69%)、单株穗数(18.37%)、单株粒质量(20.6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对性状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单株粒数与单株粒质量(相关系数r=0.732)、单株穗数与单株粒数(r=0.577)、单株粒质量与单株穗数(r=0.522);4对性状呈显著正相关,分别是千粒质量与单株粒质量(r=0.371)、穗长与每穗粒数(r=0.278)、株高与穗长(r=0.269)、穗长与单株粒数(r=0.211);2对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株高与每穗粒数(r=-0.214)、每穗粒数与单株穗数(r=-0.39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5份K型小麦保持系品种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1.15~26.25。在遗传距离12.50处,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Ⅰ类群共有17个品种,第Ⅰ类群在遗传距离7.50处,分为3个亚类;第Ⅱ类群有1个品种,为石H09-7075,单株粒质量为8.59 g,低于其他类群;第Ⅲ类群1个品种为浚2016,株高为50.67 cm,低于其他类群;第Ⅳ类群5个品种,包括衡4568、山农0911、周麦16等,单株穗数为9.27个,多于其他类群;第Ⅴ类群为衡5011,株高为70.52 cm,高于其他类群。

    2024年02期 v.52;No.45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77份山西黍稷DNA二维码身份证的构建

    曹越;曹晓宁;陈凌;Santra Dipak K;乔治军;王瑞云;

    为了更好地管理黍稷资源,分辨其身份以及追溯来源,创建一个高效可行的种质资源鉴定系统十分必要。以山西省内各地77份黍稷资源为材料,用上海生工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成上游5'端加FAM (blue)荧光基团标记对77份黍稷资源进行PCR及毛细管电泳。结果发现,仅用5个标记组合(RYW3、RYW6、RYW20、RYW37和RYW40)可区分全部材料。其中,组合RYW6+RYW37可区分60份;组合RYW6+RYW20+RYW37可区分69份;组合RYW6+RYW20+RYW37+RYW40可区分73份;组合RYW3+RYW6+RYW20+RYW37+RYW40可区分全部77份。77份材料在8个位点共检出79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检出平均为9.875个,检测到的有效等位变异(Ne)为2.675 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991 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426 0,多样性信息含量(PIC)为0.553 3。在此基础上,利用ID analysis 4.0在线条形码生成器将对应字符串生成可扫描的条形码DNA分子身份证;利用二维码在线技术将材料基本信息转化成可扫描的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

    2024年02期 v.52;No.456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中2种作物的互作关系

    李耀宇;李富忠;张吴平;邓子正;屈腾腾;赵其昕;

    定量化探索中国北方在平水年下,不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种间竞争与种间互惠关系,以期为旱作条件下选择合理的牧草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我国中南部春播区推荐的作物品种大豆铁丰31和玉米强盛199,在旱作区域开展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大田栽培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同时以大豆与玉米清种作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物量、邻体效应指数(RII),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的互作关系。结果显示,大豆RII为-0.28~0.13,玉米RII为-0.28~0.12。在6行大豆3行玉米(S6M3)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的生物量较清种对照分别增加了28.95%和27.79%,且高于其他复合种植模式下作物生物量;大豆和玉米的RII分别为0.13和0.12,二者存在正相互作用。综上,在与试验区年降雨量相差不明显的旱作区域,选择S6M3复合种植模式有望提高青贮饲料产量。

    2024年02期 v.52;No.45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5个黍子育成品种耐盐性鉴定

    郭娟;王昕;曹晓宁;陈凌;Santra Dipak K;王瑞云;乔治军;

    土壤盐渍化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生态失去平衡。培育耐盐植物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土壤改良效果最优的重要环节。研究旨在为黍子耐盐新品种选育提供鉴定指标,为盐碱地黍子品种的种植提供材料。以5个黍子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不同浓度的中性混合盐(NaCl和Na2SO4),采用培养皿发芽方法,从芽鲜质量(SFW)、芽长(BL)、发芽指数(GI)、发芽势(GP)、根鲜质量(RFW))、发芽率(GR)、根长(RL)、活力指数(VI)等8项农艺性状评估材料的耐盐程度。通过分析不同盐浓度下这5个黍子育成品种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差异,结果发现,160 mmol/L为进行盐处理的最适浓度。在该浓度下,5份材料的8项指标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分别为168.41%、48.12%、23.13%、15.11%、32.94%、18.90%、64.37%和123.53%。对8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D值综合评价,结果发现,SFW、BL、GI、GP和RFW等5项指标可作为黍子耐盐性评价的参考指标;5份材料耐盐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晋黍7号、龙黍19号、宁糜13号、齐黍1号和龙黍9号。

    2024年02期 v.52;No.456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长期不同施肥对褐土持水性质的影响

    马晓楠;潘志琴;刘志平;解文艳;杨振兴;周怀平;

    为了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对褐土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持水性质的影响,依托山西省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进行氮磷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定点定位试验的褐土农田,设置不施肥(CK)、单施氮磷肥(NP)、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NPM)和单施高量有机肥(M)等4个处理,并测定其土壤容重、孔隙度、紧实度、饱和导水率以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M和M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同时水分累计入渗量也分别提高了20.00%和47.6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明,不同处理土壤持水能力从高到低为M>NPM>NP>CK;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结果表明,M处理下田间饱和含水量(θs)和剩余含水量(θr)均最高,而CK最低。与CK相比,NPM和M处理田间持水率分别提高了11.97%和40.27%,土壤有效含水率分别提高了15.11%和21.35%。综上,长期施用高量有机肥(M)以及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NPM)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是褐土区较为适宜的施肥措施。

    2024年02期 v.52;No.456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园艺

  • 玉露香梨花青苷调控基因PbrMYB19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高歌;刘慧芳;贾伊娜;冯新新;宋宇琴;李六林;

    花青苷含量决定了果实色泽,是衡量果实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生物合成受到MYB转录因子的调控,然而关于MYB负调控梨果实花青苷合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基于前期转录组学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到1个MYB基因家族成员PbrMYB19,暗示其可能参与调控果实花青苷生物合成。为明确其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解析PbrMYB19对果实花青苷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试验以玉露香梨果皮cDNA为模板,克隆PbrMYB19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的结构、亲缘关系、保守结构域及顺式作用元件进行预测,采用qRT-PCR对不同颜色果皮中PbrMYB19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通过果实瞬时表达系统验证其功能。结果表明,PbrMYB19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14 bp,编码23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26.85 ku,预测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PbrMYB19与已报道花青苷转录抑制子FaMYB1和PbrMYB120在同一个进化分支上,且其蛋白C端存在EAR类似抑制序列。PbrMYB19基因启动子序列包含光调控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通过qRT-PCR分析发现,红色和黄色果皮中PbrMYB19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绿色果皮。构建过表达载体和瞬时转化果实结果表明,PbrMYB19过表达显著抑制果皮花青苷积累。

    2024年02期 v.52;No.456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哈茨木霉菌剂处理对网纹甜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王洪旭;曲明山;杨明宇;曹跃;董楚轩;李婷;

    为探究哈茨木霉不同浓度对网纹甜瓜植株生长、品质以及产量等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筛选出可用于生产的最适哈茨木霉浓度,于定植当天和授粉后7 d内各施用1次0.15 g/m~2和0.30 g/m~2的哈茨木霉,活菌数相当于0.9亿个/m~2和1.8亿个/m~2,测定网纹甜瓜植株田间长势,包括叶面积、茎粗、株高,根系长势,包括根粗、根长、根系鲜质量和根系干质量,果品质量指标,包括单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肉厚度及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产量和商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施用哈茨木霉能显著提高网纹甜瓜株高、单瓜质量、果实纵径、根系鲜质量和根系干质量,提高产量及商品率,对网纹甜瓜植株及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并对网纹甜瓜品质及产量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其中,施用0.15 g/m~2哈茨木霉对网纹甜瓜植株田间长势、果品质量、产量及商品率的促进效果较好;施用0.30 g/m~2哈茨木霉对网纹甜瓜根系长势的促进效果较好。综合考虑,生产中网纹甜瓜施用0.15 g/m~2的哈茨木霉较为经济,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绿色农业的总体要求,适宜推广使用。

    2024年02期 v.52;No.456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LiCl法优化酿酒葡萄叶片的RNA提取

    成丹丹;范丽娜;王美娇;于放;王燕燕;

    为获得纯度高、质量好的酿酒葡萄植株叶片RNA以用于荧光实时定量分析,为后续以酿酒葡萄叶片RNA为材料研究相关转录水平的调控提供技术保障,以经典酿酒葡萄赤霞珠叶片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重蒸酚法、Trizol法、改良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和LiCl法(基于改良的SDS法)4种方法对酿酒葡萄叶片RNA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蒸酚法提取RNA浓度较低,完整性较差,存在部分降解;Trizol法提取的RNA则有部分DNA污染;改良CTAB法提取浓度较高,但蛋白和DNA污染严重;LiCl法提取结果显示,28S的条带亮度是18S的2倍,条带无拖尾,完整性较好,存在DNA污染和少量的蛋白污染。进一步在LiCl法基础上利用醋酸钠、DNAase消化、苯酚抽提法进一步优化,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验证,结果表明,醋酸钠的加入RNA质量无明显改善;然而,经氯仿和水饱和酚(体积比1∶1)抽提2次,氯仿抽提1次,氯仿和水饱和酚(体积比1∶1)抽提1次,并经DNAase进行消化,最终提取出质量浓度为173.611μg/mL、A260/280为1.803纯度高、完整性较好且无蛋白和DNA污染的葡萄叶片总RNA;经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该方法提取的RNA经反转录后获得较好的扩增曲线以及融解曲线,并能够对相关基因进行定量分析。

    2024年02期 v.52;No.456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梨小食心虫卵黄原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霍楠;胡军;孙江;吕品;王苑馨;杨军;罗进仓;贾栋;

    为明确重要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基因功能及其生殖调控机制,为GmVg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克隆鉴定了梨小食心虫卵黄原蛋白基因(GmVg)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分析GmVg在梨小食心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性别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GmVg基因全长5 573 bp,开放阅读框(ORF)5 364 bp,编码1 787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15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_(9041)H_(14090)N_(2544)O_(2743)S_(57);氨基酸组成中丙氨酸(Ala)、谷氨酸(Gln)和丝氨酸(Ser)占比最大,分别为8.2%、7.9%和7.8%,酸性残基的数量(Asp+Glu)为187个,碱性残基的数量(Arg+Lys)为204个,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04.1 ku和8.79,具有Vitellogenin-N、DUF1943和VWD共3个典型保守结构域。GmVg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幼虫和蛹期,且羽化后24 h时达到峰值。GmVg的表达具有性别特异性,在雄虫中表达量极低。GmVg在雌成虫头部、卵巢和脂肪体中的表达呈现组织特异性,其中脂肪体显著高表达,分别是头部和卵巢表达量的21.49倍和16.4倍。

    2024年02期 v.52;No.456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抗感菜豆品种对菜豆普通花叶病毒侵染后的转录组分析

    牛静雅;唐慕宁;王新华;霍思凡;武文艳;梁兴瑞;黄欣琪;王古悦;冯雪;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并可造成菜豆严重减产。菜豆是BCMV的主要寄主,不同遗传背景的菜豆对BCMV侵染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目前菜豆抗性基因功能及BCMV的致病机制鲜有报道。为了为菜豆抗性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分子抗病育种提供相关依据,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技术对BCMV(C54株系)侵染感性及不同抗性的菜豆品种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所得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以及进行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菜豆品种中病毒的积累量、差异表达基因的定位及一些关键通路对病毒侵染的响应存在共性和差异(如昼夜节律、光合作用、植物-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一些代谢途径相关通路等)。在接种叶上,Dubbele witte品种(DW,对BCMV侵染易感)与Redland’s greenleaf C品种(RGLC,对BCMV侵染具有抗性)差异表达的基因类型上更为相似,定位于光合体系,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以及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等通路富集,而Sanilac(对BCMV侵染具有抗性)的差异基因没有在光合作用等通路富集。在系统叶上,2个抗性品种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类型也有差异。植物被病毒侵染后会干扰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通过选取8个关键的植物激素合成或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进行验证,转录组和qPCR数据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激素合成或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BCMV侵染菜豆后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BCMV侵染促进了参与水杨酸、茉莉酸和赤霉素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的正向调控;乙烯、油菜素内酯以及脱落酸相关的基因在抗感品种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不相同。研究结果明确了BCMV侵染不同遗传背景的菜豆品种后的转录组差异反应。

    2024年02期 v.52;No.456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片蝽线粒体基因组及蝽科系统发育分析

    刘迎香;赵清;

    为了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小片蝽Sciocoris lateralis在蝽科的分类地位,丰富蝽科线粒体基因组基本数据,为蝽科系统发育进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测定并分析了小片蝽完整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OP531920),提取蝽科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串联序列(PCGs),使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小片蝽昆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为15 445 bp,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genes,PCGs)、2个rRNA基因(ribosomeRNAs,rRNAs)、22个tRNA基因(transferRNAs,tRNAs)和1个控制区(Control region)。小片蝽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排序与其他蝽科物种一致,均无基因重排现象。小片蝽线粒体全序列AT含量为74.26%,GC含量为25.74%。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cox1、nad1和nad6的起始密码子为TTG,其余10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是ATT、ATA、ATG。在所测得的tRNA基因中,trnS1和trnV缺失DHU臂,其他20个tRNA均能折叠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因错配方式主要为G-U错配。基于13个PCGs构建的蝽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小片蝽与斑须蝽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且位于蝽亚科分支,支持二星蝽族Eysarcorini和Strachiini族的单系性,而棕蝽族Caystrini和腹沟族Halyini互为姐妹群,这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益蝽亚科与蝽亚科曼蝽属(Menida)形成姐妹群关系,该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024年02期 v.52;No.456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莲草直胸跳甲3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皇甫鸿雁;付淑慧;贾栋;王苑馨;胡军;马瑞燕;

    气味结合蛋白昆虫嗅觉通讯过程中的重要蛋白质,参与昆虫气味识别的第一步反应,在昆虫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产卵场所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为明确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气味结合蛋白基因(OBP)表达特征,初步了解其功能,对3个OBP基因进行了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AhygOBP27、AhygOBP32与AhygOBP44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351、408、423 bp,其编码的蛋白质是分子量较小的酸性可溶性蛋白质。其中,AhygOBP27主要在雌雄虫的触角、头、足、翅中表达;AhygOBP32主要在雌雄虫的触角、足、翅以及雄虫的头中表达;AhygOBP44主要在雌雄虫的触角、头、足中表达。这3个基因在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其中AhygOBP27与AhygOBP44在雌性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雄性;AhygOBP32在雄性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性。推测这3个基因在莲草直胸跳甲嗅觉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hygOBP27和AhygOBP44可能与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和寻找产卵地相关,AhygOBP32可能参与雄虫识别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

    2024年02期 v.52;No.456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畜牧·兽医

  • 植物乳杆菌发酵四君子散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张亚芹;李家军;李豪;王旭贞;牛瑞燕;孙子龙;

    在减抗替抗的要求下,发酵中药因其绿色天然、无药物残留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中。为研究植物乳杆菌发酵四君子散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75只健康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基础日粮+1%四君子散、基础日粮+0.5%植物乳杆菌、基础日粮+0.5%植物乳杆菌+1%四君子散、基础日粮+1%发酵四君子散,通过测定肉鸡平均日增质量、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饲料和粪便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血清生化指标和小肠中消化酶的活性来分析发酵四君子散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发酵四君子散显著降低了肉鸡料肉比,显著提高了肉鸡粗蛋白和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而对血清中尿素氮(BUN)、葡萄糖(GLU)含量无显著影响。同时,发酵四君子散能显著提高十二指肠中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以及小肠各肠段胰蛋白酶活性。综上,发酵四君子散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效降低肉鸡料肉比,增加养分表观消化率,增强小肠消化酶的活性,提高肉鸡生长性能。

    2024年02期 v.52;No.456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

  • 基于GIS技术的玉米在中国的空间传播分析

    余国良;许彩琦;齐娟;李建华;闫亭廷;马海涛;

    尝试利用GIS技术模型化、定量化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旨在为各种农作物传播路径研究和物质、文化扩散等历史地理课题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为探究玉米进入中国后的传播路径和扩散过程,以中国各地最早有玉米记录的文献及记录时间为基础数据,建立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数字地面模型,利用定量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起点、方向、主线与扩展速度,探究其扩散区域面积与明末以来人口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在明嘉靖年间传入中国,在甘肃西部(1522年)、云南东南部(1563年)、广西东南部(1564年)、福建东部(1545年)形成4处独立的传播源,沿8条线路传向全国。玉米的传播主要是沿陆路交通线传播,清代官路与大路对玉米的传播促进作用明显;但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陆路交通不便,玉米的传播主要沿河谷方向拓展。清代以来玉米在中国快速扩散种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二者表现为明显正相关关系,玉米的广泛引种是清初到1950年中国人口能够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024年02期 v.52;No.456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山西大同黄花菜品质的影响因素与关键气象因子模型构建

    赵丽平;裴克莉;赵海明;张清扬;宫燕;张宇杰;乔云红;王大勇;

    为了提高黄花菜的品质和产量,根据2019—2021年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不同产区黄花菜营养成分检测结果,采用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探究了影响黄花菜品质的气象因子等因素,构建了各因素与黄花菜适宜度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各因素对黄花菜品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干黄花菜中粗纤维含量与青苗期和抽薹期平均最低气温呈现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695 0;可溶性总糖含量与黄花菜抽薹期平均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 7和0.733 3。维生素B2含量与全生育期内平均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均为-0.700 0。总氨基酸含量与黄花菜出苗期≥5℃积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28 0;与青苗期和抽薹期平均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 5和0.920 5。同时,土壤环境温度变化、气象因素、生化因素是影响黄花菜适宜度的三大关键因素,影响着黄花菜生长和发育的全过程。因此,要把握各大影响因素与黄花菜品质的关系,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指导,提高黄花菜品质和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2期 v.52;No.456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生菜生理指标预测

    李春生;孙博;商晓剑;缪婉莹;李沛鸿;王静;

    生菜生理指标的精准预测对于植物工厂环境下数字化精准管理生菜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为植物工厂叶菜类作物生理指标的预测提供参考,以植物工厂的水培生菜为研究对象,采集5种营养液配方处理下水培生菜最长叶长、叶片数和株高的数据,以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SSA-BP对生菜生理指标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并选取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作为精度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SSA-BP神经网络对生菜最长叶长、叶片数、株高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9.21、0.563、8.34;均方误差分别为143.79、0.599、110.6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991、0.774、10.52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5.639%、6.181%、13.318%,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预测误差小于16%,但其预测误差提升不明显。利用SSA-BP神经网络模型可有效对生菜生理指标进行预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泛化性。

    2024年02期 v.52;No.456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食用菌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冯翠萍;乔瑶瑶;李佳欣;梁国栋;云少君;曹谨玲;程艳芬;程菲儿;常明昌;孟俊龙;刘靖宇;

    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价值,多糖作为食用菌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不仅能够为机体供给能量,而且可以参与生物合成反应及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大多数食用菌多糖是α-葡聚糖、β-葡聚糖、混合α,β-葡聚糖,以及由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种单糖组成的杂多糖,其中,β-葡聚糖是食用菌中最具生物活性的多糖。食用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了为食用菌多糖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综述了食用菌多糖的结构及其抗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抗炎、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辐射、抗突变、抑菌、抗疲劳、抗凝血等方面的功能及机理,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2024年02期 v.52;No.456 12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花菜组织培养常见问题及建议

    左高雅;程宵婧;遇洁;阴立锦;侯非凡;邢国明;李森;

    黄花菜兼具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现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黄花菜新优品种缺乏、繁殖手段单一,限制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组织培养拥有繁殖系数大、周期较短、不受季节约束、苗整齐度高以及节省育苗用地等优点,因此,利用组培技术快速扩繁对黄花菜的市场开发、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为应对黄花菜的组培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黄花菜组培苗成活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为黄花菜遗传转化以及新优品种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以黄花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内在影响因素,包括植物材料的基因型、选取的外植体类型;以及外在影响因素,包括外植体取材时期、基本培养基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培养条件。结果发现,黄花菜的组织培养体系仍不成熟,存在着外植体及其采集标准的不确定、愈伤组织诱导困难、最优培养基配方不统一、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为优化这样的问题,仍需摸索一套适合黄花菜的再生体系,并加强对组培苗的移栽后管理。此外,对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污染、褐化及玻璃化问题作出归纳总结,并对黄花菜组织培养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4年02期 v.52;No.456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接骨木开发利用价值及展望

    沈植国;武方方;程建明;韩健;王晶;汪世忠;

    接骨木属(Sambucus Linn)植物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接骨木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食用保健价值、美容价值、观赏生态价值等,是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我国对接骨木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药用较多,食用、美容等其他综合利用很少。为推进接骨木产业开发利用,在对接骨木属植物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及分析的基础上,对接骨木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接骨木作为药用植物,其药理活性尚需深化研究,为药用价值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作为木本油料栽培,应改进提取与加工工艺,积极推动接骨木油列入新资源食品名录;作为功能性配料,应加大接骨木花、果营养与活性成分及新产品开发利用研究,使之在食用及美容消费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生态绿化树种,应加大观赏价值高的接骨木新品种选育,为其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2024年02期 v.52;No.456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西农业科学》征稿简则

    <正>《山西农业科学》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61年创刊。双月刊,每期160页。主要栏目有:遗传育种·种质资源、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综述等。除此之外,本刊还针对农业科研和生产热点问题,增设临时栏目,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1.撰写格式来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每篇论文字数一般不低于8000字。需正确注明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各类基金资助项目(来源及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箱地址和联系电话)。需注明通信作者的,应将通信作者简介一并写出(内容同第一作者简介)。

    2024年02期 v.52;No.45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